“砍头不过碗大的疤”, 这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虽然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有点夸张,但它传达了中国人一种视死如归、勇敢无畏的精神。 而在我们桂林,也有一句话很能体现桂林人的精神属性,那就是“几大不过芭蕉叶”。 芭蕉树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都有种植,其叶片又长又宽,在植物界堪称最大。芭蕉叶为此演绎出了很多故事,像《西游记》第59~第61节中就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精彩描写。电影《芦笙恋歌》的歌曲:“阿哥阿妹情意深,好像那芭蕉一条根;阿哥好比芭蕉叶,阿妹就是芭蕉心。”;在旧时,有的家庭很穷,亲人死了莫说买棺材,就连草席也买不起只得用芭蕉叶裹尸埋葬。 桂林城里乡下很多地方也种有芭蕉树,但只长叶子却很少结果,即便结了巴蕉果实又苦又涩,根本不能食用。而由于芭蕉叶的特殊性,其根植在桂林这块土地上便衍生出了“几大不过芭蕉叶”,这句最能体现桂林人精神属性的俗语。 这句话细分起来有两层意思: 一是遇到大的麻烦或难办的事,桂林人很豁达,勇于面对不畏难,困难再大你大得过芭蕉叶吗?“几大不过芭蕉叶”,不过如此而已! 二是在面临危险或可能的牺牲时,无所畏惧,从容不迫。“怕条暖!几大不过芭蕉叶”, 克料子(死亡)芭蕉叶一裹得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桂林保卫战中,面对武器精良兵力五倍于己的日军,桂林守城將士向死而生,口中喊着“几大不过芭蕉叶”,与敌人血战到底无一人投降。“几大不过芭蕉叶”也是桂林这座城市的血性。 “怕条暖!几大不过芭蕉叶”。以前在街头巷尾经常听到桂林人这样说,现在少或听得到了。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素质在提高,一切都在改变。而唯一不变的是:“几大不过芭蕉叶”——桂林这座城市、桂林市民的精神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