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做为农村工作队队员,被委派到(按当时的称呼)全州文桥公社蛟潭大队.
从公路下车到蛟潭,需沿着田埂小道步行二三十分钟,当地人都饮用井水,从备春耕一直到双抢,农民毎天都是日末出而作,日落而末息的忙碌着,而我们的重点任务,仅仅是爭取他们粮食能自给.当时的愚昧及农民的苦,还真不是一段话能表达的,有人仅因为养点蜂拿蜜去卖,便被当成投机倒把批斗,一生产队悄悄种高杆稻,连生产队长都被披上稻杆游村, 一些贫困户穷的有时连买盐的一毛钱都没有,无奈地开口问我借......... 几十年过去了,对于我这个城里人来说,那段经历已成了抹不掉的记忆. 80年代末,我发现很多开货运翻斗车的,川梭在桂林各个工地上,一听他们讲话的口音,我就知道他们是文桥人,感觉还蛮亲切的.
原来文桥人最开始是靠开货运车,为家乡运回了第一桶金.
前几天,我在桂湖遇见几个打扮蛮时髦的大妈,一听口音就是文桥的,一问,巧了,还是蛟潭村的,说到村子这几十年的变化,他们说那就叫天地之别,轿车直达楼房家门口,现那种靠货运致富的方式已成历史,利用本地资源,打造绿水青山,己成了现代奔小康的主流. 我跟他们说:今年我一定去看看.
文桥的"脆蜜金桔”在全国上市了,它被誉为金桔中的劳斯莱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