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张永发”商号的创始人为张海清当无争议,但关于其人其事的资料较少。 1985年12月刘开泰撰《张永发的发家史》张海清于“清光绪六年(1881年)随父由湘人桂。”2016年11月张永发的重孙张孟陵在桂林电视台《板路》节目里说11岁的张海清于“清光绪六年(1881年)随父来到桂林。 ”—— 按清光绪六年纪元为公元1880年,公元1881年为光绪七年,若此年张海清11岁则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 张海清生而不幸,从11岁到18岁整个少年时代都在为生存而奔波,他“风也来,雨也来;打也来,骂也来;不赚钱,我不来。”赶大面圩,赶大河圩,赶双潭圩,早出晚归从不间断,日积月累,省吃俭用。如此这般,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30岁时积攒了400吊铜钱——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第一桶金。人生三十而立,张海清决定开染坊。当时恰值五通庙前街(今临江上里)有家“唐吉隆”的商店出顶,他用200多吊顶了下来开染布店,取名“张永发”。 张海清染布要用蓝靛,他亲入瑶山货比三家,选中优质蓝靛后就定点采购。此外,他精心调制配方,布料上色后附着力非常强,不易褪色,深受市场欢迎,于是一句歇后语“张永发的眼(染)水——没得解”应时而生,名扬桂林府。 简而言之,张海清商业头脑活络,张永发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赚得钵满盆满。在成为桂林商界首富之后,张海清陆续在零陵老家修建大院五幢,全州买房五幢,在桂林买房十三处,共置田地千余亩。他对人说:“我家有两个金饭碗,一是做生意赚大钱;二是头田地收地租。两位一体,互相为用。” 抗战爆发后桂林人口骤增,张永发的布料供不应求,张海淸又增开两家分店分别由四子张香圃、五子张廷汉经营。在此期间,他在为抗战捐款的同时,知名人士李达(中共一大13名代表之一)被广西大学解聘,困居桂林,一家老小生计无着,他慷慨解囊助其渡过难关。 1944年秋桂林沦陷,张永发财产损失严重,元气大伤。桂林光复后,经过张海清一番打理,张永发重新开张。1946年张海清去世,享年76岁。 综上所述,张海清一生艰苦奋斗,是一位为桂林的商业发展作出了贡献的人——“张永发的眼(染)水——没得解”是桂林人民对他的肯定。
【本文参考资料及有引号的文字,主要来自刘开泰《张永发的发家史》、王咏《张永发的染水》、朱盟芳《桂林老板路》等,仅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