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5428
- 魅力
- 0
- 金币
- 44
- 注册时间
- 2019-10-21

|
第三篇 加快产业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 强化工业振兴,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坚定不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工业发展集聚,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打造广西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到2025年,争取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进入广西工业发展第一梯队。
第一节 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大发展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生态食品等优势主导产业。到2025年,优势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5%以上。
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扩能提级。重点发展移动智能终端、通信设备、光电、集成电路等产业。深化与华为合作,引进上下游供应链核心企业、配套企业,支持本土企业融入供应链体系,打造广西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做大做强智神、飞宇等企业,提高手持稳定器、运动相机等产品竞争力。培育壮大光通信、微波通信产业,推动光传输设备、光网络设备、光无源器件及专用仪器等产品规模化生产。以美亚迪、海威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发展全彩色、高性能LED照明系统及散热器件等,大力发展智慧照明、健康照明等新兴照明产品。支持光隆科技等光电企业扩大特色智能芯片产能,配套发展芯片设计、芯片封装。到2025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超650亿元。
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协同配套能力。鼓励比亚迪、桂客等企业稳步扩大中高端纯电动整车生产规模,突破智能驾驶、智能交互等核心技术,布局发展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引进电池、电机、电控、电机驱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推进底盘、曲轴、离合器、伺服驱动控制器等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打造西南地区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无人机、应急救援装备、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业,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配套设备本地化生产。进一步做强电力装备产业,重点发展电线电缆、干式变压器、电抗器、电力电容器及成套装置等产品,大力发展特高压输变电配套装备、智能化和绿色环保输变电配套装备,积极引进上游配套企业。支持数控机床及工量具、矿山机械、橡胶机械等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加快传统产品转型升级。壮大轮胎、卫生防护用品产业,构建轮胎全产业链,建成华南、西南区域最大的橡胶生产销售基地。到2025年,力争先进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500亿元。
推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化学原料药、生物技术药、医疗器械、防疫物资等产业。巩固提升喉口类、心脑血管类等中成药产品优势,推进抗肿瘤、抗血栓等特效中药研发生产。扩大青蒿琥酯、左旋米唑等系列优势产品生产规模,开发抗疟、抗肿瘤、抗感染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延长人体表皮再生因子、紫杉醇等生物技术药产品链。支持本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智能医疗设备、医用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引进高端医疗诊断仪器、影像设备、远程诊疗、移动医疗设备制造项目,建成广西医疗器械(桂林)产业示范园,做大医疗设备及器械产业集群。支持优利特、优尼康通等医疗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发展,打造医疗防疫物资生产基地。到2025年,力争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超250亿元。
提升生态食品附加值。重点发展旅游休闲食品、畜禽加工、果蔬加工、酒水饮料、粮油加工等产业,打造“一碗粉(桂林米粉)、一朵花(桂花食品)、两瓶酒(白酒、啤酒)”品牌。加快桂林米粉产业园、罗汉果小镇建设,引进培育研发、物流、营销等关键环节企业,完善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积极开发保鲜湿米粉等特色生态旅游休闲食品、新型保健食品。加快酒及生态饮品产业制造工艺技术攻关,改良酒类品质,振兴桂酒品牌。加快力源、漓泉、三养等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建成全国知名的生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生态食品产值超250亿元。
专栏3 优势主导产业重大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桂林花江智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中电科桂林光电子光通信产业园、雁南飞科创小镇、桂林深科技三期、安科讯数字能源智能制造项目、思奇通信项目、荔浦高新产业园、深圳华谊智测整体搬迁项目、光隆科技光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
先进装备制造业。比亚迪城项目、兴安(玉环)汽车部件产业园、鹏威新能源年产20亿Wh锂离子电池建设项目、鸿程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长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航空轮胎产业基地项目、桂林航空航天产业园、白云电气集团桂林电气节能及电力电子产业项目、国际线缆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金盘科技桂林基地数字化转型项目、平乐智能制造产业园等。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中国中药(桂林)产业园、广西医疗器械(桂林)产业示范园、桂林智能仪器和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桂林生物医药研究基地、华诺威生物医药基地、防疫物资生产储备基地等。
生态食品产业。桂林米粉产业园、桂林(正大)生态食品产业园、桂柳食品园、平乐食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三塘新型酒业科技园、罗汉果小镇、全州生态食品产业园等。
第二节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崛起
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布局发展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华为科技城为核心,重点发展5G通信设备及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全力打造智能终端基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软件服务中心和鲲鹏联合创新中心。大力发展浸入式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游戏、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等5G应用产业。推进物联网集成和工业云协同发展,推动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云平台在制造业重点行业的应用。规划布局“无人经济”,发展教育、家用、农业等机器人。
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电工电子新材料、石墨烯、高性能聚合树脂材料与无机材料、非金属材料等产业。扩大低压触头、中高压触头、特种塑料等产能规模,丰富新型电工电子新材料产品种类。培育发展石墨烯材料产业,积极开发应用于电池、环保涂料、复合材料、超级电容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产品。引导企业研发生产高性能聚合树脂材料与矿物母粒等无机材料。支持碳酸钙、滑石、硅等非金属材料生产企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条。到2025年,力争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150亿元。
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序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热电联产等新能源产业发展。配套发展风电装备、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产业链,开发风光电站智能成套设备、风电叶片、调速系统、控制系统、变流器及风力发电装备铸件、电机、轴承等零部件产品,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单晶/多晶硅光伏板、逆变装置、光伏系统集成等零部件产品。到2025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力争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超150亿元。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数字产业化。建设物联网云平台和大型云数据中心,加大在电子标签、射频识别、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终端产品制造、系统集成等领域研发投入和示范应用,推动大数据在经济转型、政府治理、服务民生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大力推广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平台等综合管理软件,培育发展与机器人、智能控制等新兴产业配套的行业应用软件。加快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民族医药质量追溯、医养健康、社保服务、政务数据共享等领域应用,打造广西区块链副中心城市。加快产业数字化,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推进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打造20家左右的数字化标杆企业。到2025年,力争全市3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整体或部分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
专栏4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华为科技城“一基地三中心”项目、电科云(桂林)国际大数据发展中心、研祥工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项目、桂林慧谷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国际数字文化科技(桂林)产业城等。
新材料产业。新一代高性能动力电池高镍正极材料项目、桂林石墨烯复合材料产业园、恭城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园、广西中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万㎡无孔纳米微晶板材项目、资源百亿级硅产业园、灌阳双百双新产业园、兴安碳酸钙科技产业园等。
新能源产业。阳朔生态环保科技园、中能建投兴安生物质电厂、平乐热电联产项目,兴安、灵川、龙胜、平乐、资源等县域风电场项目。
第三节 推动传统工业大提升
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装备升级、模式创新和品牌质量提升,加快家电家居、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二次创业”、重焕生机。到2025年,力争传统工业总产值超550亿元。
做深做精家电家居产业。加强与格力合作,全力引进现代绿色智能家居产业,积极发展家电产品,规划建设智能家用电器产业园区。推动竹木产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延伸,重点发展纸制品、建筑模板、竹地板材、家具家居、办公用品等产业,提高竹木原材料综合利用效率。提升荔浦“中国衣架之都”品牌知名度,搭建衣架产业海外仓储和出口平台。加强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大力发展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等配套产业,促进产品向精品化、高端化发展,打造新型纺织工业集群。
推进冶金工业持续健康发展。调整冶金产品供给结构,稳妥发展精锡、硅锰合金等产业。有序淘汰电解锰落后产能,引进战略投资企业,推进锰加工企业战略重组。合理控制铁合金、有色金属产能规模,推动相关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开展产业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升级,促进生产环节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变,打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加快建材产业绿色化发展。巩固传统水泥产业优势,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等新型绿色水泥。加快发展预制和装配式结构、围护结构、复合多功能砌块及新型墙体材料等,开发智能化生产与运输设备、施工安装设备等智能化建筑设备产品,推进广西建筑产业现代化研发推广和示范基地建设。引进钢铁精深加工项目和企业,发展应用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新型不锈钢制品。引导石材企业采用先进机械设备和先进技术集聚发展,加快石材产业转型升级。
有序发展电力、供水、供热、供气等产业。稳定电力、热力和水的生产供应,保障生产生活需求,大力推进分布式可再生电力、热力、燃气等在用户侧直接就近利用。
专栏5 传统工业重大项目
家电家居产业。格力桂林产业园、荔浦衣架家居特色产业园、兴安竹木产业园、九美桥时尚园升级发展项目等。
冶金工业。新桂康产业园、灌阳恒丰年产1万吨高纯锡锭异地搬迁技改项目等。
建材产业。兴安海螺循环产业园、平乐同安石材产业园、平乐新型建材产业园、灌阳岭南黑白根石材文化产业园、永福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广西建工集团桂林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等。
第四节 加快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引进培育计划,发展壮大一批“链主”和生态主导型龙头企业。鼓励智能终端制造、新能源商用车、橡胶轮胎、电力装备等产业龙头企业以品牌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兼并重组,加快成长为区域性知名企业、本土领军企业或行业单项冠军。分级分类动态滚动培育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企业,促进企业裂变扩张为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加强政策扶持和定向服务,加快培育有潜力的企业入规。鼓励龙头企业持续加大本地区采购、增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促进一批配套、协作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力争培育打造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50—100亿元企业6家、10—50亿元企业20家。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主导产业,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开展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锻长板补短板,推动产业链迈上中高端,重点培育壮大智能终端制造、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橡胶轮胎等产业,打造一批超500亿元产业,力争实现千亿元产业零突破。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推进一批超百亿元投资、超百亿元产值的项目及园区建设,打造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第五节 提升完善“345”发展格局
强化全市一盘棋理念,进一步明确园区主导产业,鼓励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壮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桂林)广西园三大园区,加快发展全州、兴安、平乐、荔浦四个工业重点县(市),推动阳朔、灌阳、龙胜、资源、恭城五个生态功能区县特色发展,形成覆盖全市、布局合理、多点支撑的“345”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0%。工业增加值和规上企业数量,三大园区年均增长超20%,四个工业重点县(市)和灵川、永福以及六城区年均增长超18%,五个生态功能区县年均增长超13%。
推进三大园区规模质量“双提升”。以三大园区为工业振兴主战场,做大做强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生态食品等主导产业,强化园区产业链协同发展。到2025年,三大园区土地开发面积增长27%,工业投资规模增长175%。高新区加快布局建设七星园、象山园、雁山园,大力引进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完善产业链配套,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产学研用协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力争七星区、象山区、雁山区工业总产值超750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秧塘园、苏桥园建设,充分挖掘临苏公路两侧的发展潜力,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智能制造基地、产城融合发展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永福县和临桂区工业总产值超700亿元。高铁(桂林)广西园加快布局建设灵川园、秀峰园、叠彩园,加快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智慧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及花江智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建设,打造成为粤桂黔协作发展创新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产业承接新高地、国家物流枢纽区域性中心,力争灵川县、秀峰区和叠彩区工业总产值超350亿元。
加快发展四大工业重点县(市)。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生态食品、新型建材、智能光电、绿色家居、汽车部件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园做大做强,提升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形成工业振兴重要支撑。推进荔浦市工业集中区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全力招大引强,力争工业总产值突破130亿元。推进平乐县工业集中区提档升级,力争工业总产值超150亿元。加快全州县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实施企业培优扶壮工程,力争工业总产值超110亿元。推动兴安工业集中区加快盘活土地资源,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工业总产值突破110亿元。
培育发展五个生态功能区县。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发展生态食品、新材料、新型建材、绿色家居等低碳产业,推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灌阳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力争工业总产值分别超50亿元,资源县力争工业总产值超40亿元,阳朔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力争工业总产值分别超30亿元。
第六节 建立支撑工业振兴的长效机制
保障用地需求。加快工业项目供地速度,探索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建立以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创造税收为指标的工业标准用地体系。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开展闲置和低效用地处置,大力发展城区楼宇经济,集中发展轻型工业,打造一批“亿元楼”。到2025年,全市新增工业用地超过4000公顷,占全部新增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30%。
加大金融支持。建立市级投融资平台,推动财政专项资金、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担保基金等向重点企业和项目集中,鼓励金融资本提前介入土地收储等环节。调整财政贴息政策,确保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逐年下降。鼓励优质企业发行债券开展直接融资,引导金融机构采取“债贷组合”增信方式,为重大工业项目制定债券和贷款一体化融资方案。
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引导优秀干部向工业振兴一线集聚,建立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加大对企业人才的奖励力度。抓好劳动力培训、储备、管理,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公共实训基地,通过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研发人才、技能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保障重点工业企业用工需求。
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强化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全市工业园区发展和业态布局。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厂房500万平方米,加快完善住房、教育、商业等配套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放开园区土地、规划、环保等审批权限,全面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做大做强园区融资平台,探索推行“管委会+专业投资运营公司”模式,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园中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园区财税分配,推动“一区多园”建设。
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要素保障机制,严格落实项目审批便捷流程,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集中,全力保障重点项目能源需求。建立健全工业振兴绩效考评机制和压力传导机制,定期开展工业振兴政策成效评估,将工业振兴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年度综合考核范围。强化考核结果分析运用,对工业振兴实绩突出的县(市、区)和部门优先给予用地安排、资金扶持。
(后面还有服务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