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发,我回到以前住的一个老小区,外面有一栋三层楼是原单位搬到临桂后上交市财政、经拍卖的的老楼房,现在正在装修。遇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领导,和他扯板路,问他是什么单位把房子买了在搞装修,他说问了装修老板,是某某单位买的,装修好以后用来搞民“诉”。我说,原来是搞民宿啊,这地方搞民宿还是可以的。他说,哪里,是搞民“诉”,接待群众诉讼上访的。我一听有点蒙,接待上访的地方要不了这么大的地方啊,后来一打听,告诉他的那个老板是个八零后,把民宿讲成民“诉”了。这位老桂林居然听不懂新桂林话了。 无独有偶,听亲戚讲,家里一位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小把爷在学校学习桂林话民谣:桂林米粉细又长,白白嫩嫩实心肠……,(以前也还教过“月亮巴巴”之类的)但他回来是用普通话讲的,大人喊他用桂林话讲才正宗,那晓得他结结巴巴讲不起,活脱一个外地北方人在学讲桂林话。我问这位亲戚,你们平时在校外、家里是用什么话和小把爷交流的?他讲是用普通话。难怪。 讲到这里,又扯点别的老桂林话的板路。有一次在医学院附院门诊侯诊,过来两位七十岁左右的大哥,个头样子、穿着还蛮一二,一口的老桂林话。可能是第一次来这里看病,对手机挂号等还不太熟悉,我帮他们搞好了。他们在看走廊过道上的宣传栏时,其中一位可能认错了一个字,另一位说,哈L,那个字里面是一混(一横)。 另外最近在微信群里,一位喜欢用桂林话聊天的老几讲了一句某某事情“搞刷了”,也是平时比较少讲的了。 还有对某件事不太“具实”,年轻人也是比较少讲的。 好了,想起了一点就讲一点,老桂林话以前在论坛上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