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系我父亲托我在桂林生活网发布,其中的“我”确实是指我父亲。其中的问题请各位懂行的网友指导,有不足之处,也请各位网友指正)
这两三年里,我整理了家族史,并装订成册赠与亲友阅读。写作时,时常回忆起七八岁时在七星公园月牙楼前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彼时的月牙楼完工不久,但是否已挂上了“月牙楼”的牌子已记不清了。楼前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凹地,凹地的底部积了很多淤泥,四周坡面长满了杂草和小權木。
一天,我跟小伙伴在那里玩耍时,听一老者在跟一年轻人说,月牙楼还未建起的时候,那片凹地还是一汪水塘,岸边有一曲折的小木桥伸进水塘中央。天朗气清时,普陀山的山峰倒映在静谧的水面上,登上高处往下看,甚是一处美景。到八月十五的夜晚,高挂在普陀山上的那一轮明月倒映在水塘中,给水塘洒上了一片银色,宛如仙境。此时,便有人拾级月牙山,到二十来米高处的寺庙上欣赏美景。解放后不久,许是政府有意要开发这一美景,才特地在月牙山前建起了这栋“月牙楼”,每逢佳节,尤其中秋时,市政府便邀请在桂的国内外嘉宾登楼赏景,但直到1963年,时任第三届文联主席的郭沫若到桂林游览时,或是受桂林市有关领导之邀,才题写了楼名牌匾,并悬挂于“月牙楼”三楼上椽的正中央之上。
老者的这番话我记忆犹新,据他所说,“月牙楼”是因“月牙山”得名。但这里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他的话真的可靠,那么“月牙山”之名是从何而来呢?我曾向一些与我年纪相仿的人探讨过此事,却大多不甚了了,说是“自古都有”。
然而,在用我的方法进行了一番求证后,我恐怕难以同意这位老者的观点,和这个“自古都有“。
首先,我找来数本介绍桂林山水的书籍,包括《桂林胜概》(刘作义编著)、《桂林山水诗选》(刘寿保和桂林市文管会选编)、《桂林地理》(广西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名城桂林》(桂林市教育局教研室编)、《桂林的传说》(广西人民出版社和李肇隆合作搜集整理)、《推开桂林的门扉》(桂林山水文化研究者庞铁坚著),它们都提到了“月牙山”,但涉及到月牙山名之来历的,只有《桂林胜概》与《桂林山水诗选》。《桂林胜概》中说,月牙山西面的半山腰上有一岩,从山下往上看形若一弯娥眉,又似农历月初新月,明代周进隆有诗盛赞说:“翠徽峭拔倚天表,半轮月照桂江小。岩头春鸟栖高技,一声啼破千家晓”。因此后来人们就将此岩称为“月牙岩”,而此山也因月牙岩而得名为“月牙山”,《桂林山水诗选》也如同上述所说,这样,似乎此诗可作为“月牙山”之名的来历的依据。
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如果“月牙岩”之称在周进隆诗作出现之后不久就被正式确认了,从诗作写出到清朝有四百多年之久,如此胜景,为何周边未留下任何有关“月牙岩”的石刻或文字记载呢?换句话说,周进隆的诗是明朝就写了,但“月牙岩“的称呼似乎并没有得到公认。
再者,如果当时月牙岩的名声远不及龙隐岩,为何没有因龙隐岩之名将此山称为“龙隐山”呢?其次,在写作本文时,我曾数次专程前往月牙山周边查看,在月牙山上山不远处,找到一块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的《月牙山摩崖石刻》石牌,立牌时间是一九八四年八月十日,这是否说明在此之前尚未正式认定“月牙山”之称呢?
不仅如此,我在网上看到一段解放初时桂林山水的珍贵影像,从叠彩山开始,拍摄伏波山和漓江东岸的七星岩至穿山、塔山、象鼻山等景点,影像中还给出了地图,而月牙山所在的位置在视频中却被划入了“普陀山”的版图中,这是否也说明当时还没有“月牙山”之称呢?还有一个依据可印证:在郭沫若先生为月牙楼题写牌匾的同一年(见前文,即1963年)小广寒和襟江阁在现在的月牙山上修建完成,之后才有的“月牙岩”这个名称,而月牙楼在解放后不久就已经完工。这样,便不难理解并非“月牙楼”因依“月牙山”而建得名,而是将“月牙楼”依傍的山称为了“月牙山”,那位老者说的“月牙楼”之名的来历,虽然形象而颇有传奇色彩,但从上述资料来看,我并不认同他的看法。
以上是本人对“月牙楼”与“月牙山”称谓之先后所作的分柝与判断,不知所说各位方家是否认同?在此还肯请对桂林山水文化有研究的专业者和爱好者及对此事感兴趣者提出宝贵意见!
月牙山的美,是我年少时就领略过的。但据我观察,月牙山和月牙楼的名气,好像远远比不上在它附近的各路美景。我作此文,并非只是为了讨论“月牙楼”与“月牙山”之名的先后因果,而是为如此美景竟然会被忽视而感到万分不平和惋惜!如能让这一隐藏的美景得到有关部门重视,让它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定能为甲天下的桂林再增一大亮色!
2025.1.6唐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