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厘清一下:图一、二、四这3块竖在人行道上的路牌是给行人指路的。图三、五是机动车的指路牌。 我们不妨逐一梳理,看路牌是否有误? 图一,上关村路牌无误。 图二,上关村回迁小区一带的道路,无论南北向还是东西向,竖一块上关村路牌也没错。 图三,为机动车指路,左走临江路、解放桥,右走上关路,没有争议。 图四,是那一带最早通车的一条新路,既然划为屏风路的延长线,竖屏风路的牌子也没错。只是地段仍在上关村原辖区,再竖一块上关村的牌子,也无可厚非。一条路两个路名不限此处,在在都有。如你所说“历史在这里交汇”。 图五,为司机指路,大树下左转(往北)可以到屏风路(兴坪朝板山路口有块机动车指路牌:通往兴安、全州。既然可以指那么远的路,何尝不可以说通往巴黎、莫斯科)和园村路;直行,(往东,屏风路延长线)可到建干路。 应该说,这些路牌设置没有什么问题,只要了解这里既是上关村地盘,也有一条屏风路的延长线,就不难看懂了。 你说的“历史在这里交汇”,确实如此。 古代交通,多仗水路。清朝末年,官府在漓江设立关卡制度,进出桂林的商船需交与水运相关的税。漓江东岸素为古代水路交通枢纽,设有上下两道关卡,负责稽查过往船只并征收关税、厘金。并因控制漓江航道,拥有码头、货仓等设施,而成为货物集散地。 由此,还派生出两个地名: “上关”:指漓江上游的木龙洞对岸,是上游关卡的称呼。 “下关”:位于今漓江大桥东桥头附近,是下游关卡的称呼。 也是上关村和下关村的名称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