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问,在“万点桂山尖”的群山中,哪座山最高最大?没有哪个桂林人不晓得是尧山的。尧山海拔909.3米,相对高度760米,堪称桂林群山之最。而要问最矮最小的山是哪座?恐怕就鲜有人知道了。它既不是矮山塘那座矮山;也不是扁山巷那座扁山,而是本文要讲的花桥头那座芙蓉石。
芙蓉石位于花桥的东桥头,因其平地拔起耸立如柱,古时候称为天柱山和天柱峰。它高约10米,小巧玲珑,山顶上长有一棵小叶榕枝繁叶茂,浓荫如盖,因此有“一树遮一山”的说法。从西往东看过去,它又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因此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芙蓉石。
说起芙蓉石山顶这棵榕树,还有一段板路。大约在上世纪的六十还是七十年代,这棵榕树不知什么原因渐渐枯萎死掉了,园林部门想了很多办法也没能将它救活,芙蓉石也为此“秃顶”了很多年。没有了宛若华盖的榕树荫庇,芙蓉石的风采也为之大打折扣,人们无不唏嘘惋惜。我们现在看到的芙蓉石山顶这棵榕树,是经过后来多年人工栽培才获得成功的,是一棵非常年轻的榕树。
芙蓉石得益于榕树的风采,更得益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可谓得天独厚。它的南边咫尺之遥,是建于宋代的花桥;西边和北边分别是小东江和灵剑溪,两水在它脚下环抱汇合后,手牵着手穿过花桥下的4个圆拱,静静地向南流去。一溪一江一古桥一奇石聚会于此,人与自然天作之合,构成了漓江和小东江流域一道最独特、最别致、最靓丽的风景。
也难怪我国“晚清四大家”之一、桂林籍的著名词人况周颐,把这里当作宜居之地,在此居住会友写词,并自称“天柱人家”,还刻有一枚“天柱峰下人家”的印章,专门盖在所作词笺上。
芙蓉石不仅是文化圣地,也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在它的山体北面,刻有宋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是非常珍贵很有研究价值的桂林古代水文资料。
在芙蓉石西面的石壁上,刻有一块巨大的摩崖石碑,是原国民政府为纪念在1944年10月桂林军民抗击日寇入侵的桂林保卫战中,英勇献身的陈济桓、阚维雍、吕旃蒙三位将军而立。后来这块三将军殉职纪念碑,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被红卫兵用铁锤将刻字砸烂了。由于砸烂后的碑面很残破很难看,有失观瞻,有关部门便在原碑的碑面刻上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七个金色大字。
记录历史的文字可以抹掉,
但铭刻在人们心头的丰碑却永不磨灭。
致敬!抗日先烈。
本来想克花桥芙蓉石拍一组照片,搞点图文并茂的。哪晓得连天大雨,连买菜也懒得出门了,于是在网上抓了几张图,也算是借花献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