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论坛

查看: 4411|回复: 31

西红柿为何在桂林叫“毛秀才”?

[复制链接]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段并未远走的历史。尽管西红柿早在明万历年就已传入我国,然而,之前因枝叶异味引发了人们对其有着毒性的误解;又因它果实娇艳,长期被当做观赏物。直至清末才被人们认知了它的可食性。
或问:它怎么在桂林搏得个独特雅号叫“毛秀才”?其名源出何处呢?
虽然西红柿的食用种植历史不过百来年,可是,与“毛秀才”之名由来的相关记载,居然从未见诸于任何官方典籍或历史文献。目前,可资追溯历史渊源的文字记录,就只有桂林地方风物志和旅游宣传资料中,作为地域文化收录的一则民间传说故事。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版本的“毛秀才”别称由来、历史背景及故事梗概如下所述:
清末,桂林南边山有位毛姓人家的弟子,年少有为,早年就通过童试考取了秀才。但此后他又多次参加乡试均未中举,入仕之途始终未能再进一步。当地人遂习惯性地以所获功名冠以姓氏,叫他“毛秀才”。
科场失意后,他无奈返乡务农,从此专注于西红柿种植。由于他精心培育的西红柿个大饱满、品质优良、口感上佳,逐渐在附近乡镇创出名声。又因当时西红柿属于刚开始进行食用种植的新品种,乡民们普遍不认识。每逢赶圩,竞相购买的人们叫不出此果之名,只得直呼卖家之名:“‘毛秀才’来两斤”,“我也来点,‘毛秀才’”,“‘毛秀才’哪扪还不给我称呐?”...西红柿误以“毛秀才”易名,就这样以讹传讹的在当地叫开了。
之后,随着城镇客商介入了他的西红柿商业推广,“毛秀才”就从当地乡民的口误,逐渐扩展到桂林及周边地区,成为西红柿的代称,并作为特色方言延续了下来。
“故事不多,宛如寻常一段歌。”但因涉及“毛秀才”之名溯源,而官方典籍与历史文献又缺失了相关记载。那么,就有必要从历史背景、社会常识、方言使用习惯、是否具备普遍认可的影响力以及有无大范围传播途径等方面,对这则“毛秀才”传说故事的各个环节,进行真实性探讨或可信度分析,看其各个方面的说法是否都能站得住脚?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童试攫第,考取秀才,获得知名度的真实性
“耕读传家”,强调农耕与读书并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家训,更是中华民族贯古通今的精神基因。
莘莘学子为科考攫第而励志芸窗,是相衍千年的社会潮流。尤其是不甘停辛伫苦的农家子弟,哪怕坐破寒毡、磨穿石砚,也要为科场折桂而奋发。这不仅为个人磨砺成才,实现阶层跃升,获得命运转机,也在为家族光宗耀祖、显赫家声。这正是耕读文化的传统内核。
按科举定规,未获秀才资格的考生无论年龄多大均称“童生”(甚至有百岁童生的极端案例),他们参加的科考均称“童试”。秀才选拔必须通过的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即县、市、省三梯级进阶考试,最终由省级学政主持的院试合格者,方可授予秀才功名。
童试竞争激烈,录取率不足3%,明清时期全国每年仅录取约1.5万人,其难度堪比清华北大等现代重点高校的严格选拔。
因此,毛家子弟幼年立志苦读、赶考不辍,属社会常态,可信。
他能通过童试,考取秀才,亦为人中龙凤。他获取的功名不仅属于自己,也为家族光大了门楣,还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争得荣耀,为十里八乡的学子们树立了标杆。
自古以来,科举功名,素孚众望。毛氏秀才在乡间远近闻名,提升知名度,当为水到渠成之事。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屡试未能中举入仕,回乡务农的必然性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功名等级与仕途门槛的关系,用一句话可以精准概括:“秀才实乃仕之基,举人方为仕之始。”
古代,“人民”概念与现代截然不同,“人”与“民”的基本定义是分离的。“人”通常指“人上人”(官员),平民老百姓才被视为“民”。
秀才则被定义为“士”,属于平民阶层中的“四民之首”(士、农、工、商)。其身份属性是连接官与民的中间阶层,即,未进入官僚体系,但具备参与政治、社会活动的资格,且本人不服徭役;免除丁税(人头税);见官不跪;涉讼(惹上官司)不得对其用刑...
而举人作为“入仕起点”,也就是说获得了做官资格,即便最低级的官员也可享有朝廷俸禄(吃“皇粮”)。
古代科举定规:获取秀才功名者,才有参加乡试(省级)考取举人的资格。所谓“仕之基”,其地位类似现在公务员考试中的学历门槛。
因此,秀才是获得正式功名的第一个层级,也是进入仕途的起点。换句话说,有了秀才功名,才持有晋升官僚体系的“敲门砖”。
然而,看似入仕之门已向秀才们洞开,但那道门槛却很难跨过。只因乡试每三年才有一次,且最高录取率还不足考生数量的5%。要在出类拔萃的人尖堆里再度拔尖,攫取名列前茅的有限名额,谈何容易。
人们常用“鲤鱼跳龙门”形容中举者的社会地位跃升。乡试就是秀才们难以逾越的“龙门”,是人生最大的挑战。想跨越乡试这座大山,向举人进阶,获得入仕做官的资格,极其艰难,成功者几稀。
由于秀才的晋升路径只有一座众人皆挤的独木桥,局限性大,成功率低,绝大多数秀才止步于此,成为“官员蓄水池”中不被启用的一滴。
毛姓秀才屡试不第,与绝大多数名落孙山的秀才们一样,难免被边缘化,饱尝阶层固化之痛,这是科举时期固有的社会悲剧。
科举制的乡试设计,虽说确保了官僚体系的文化素养。但屡试不中者,往往面临生计困境,大多数人最终被迫放弃科举理想而回乡务农。
至1905年废除科举制,科场撤销,晋升通道不复存在,秀才们彻底绝望。毛姓秀才进阶途穷,回乡务农实属无奈,也别无选择。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选择西红柿为种植主项的可能性分析
1,清末正是西红柿食用种植前期
毛秀才清末回乡务农,恰逢西红柿食用种植和推广的窗口期。以他多次赶考以及接触外面世界的经历,完全有可能邂逅并引种西红柿。
2. 自然环境与品种适应性相契合
西红柿的生长特性(喜温、喜光、需充足水分但忌涝)与桂林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高度匹配。
先看气候条件: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20℃,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日照1500-1800小时),是适宜西红柿生长的区域。
再看土壤条件:桂林及周边多为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红壤或黄壤,富含有机质,符合西红柿“喜肥、怕积水”的土壤要求。
这种自然适配性降低了种植的技术门槛,提高了种植成功率和产量稳定性,是选择和种好西红柿的核心客观基础。
3. 个人知识文化与家族种植经验相结合的支撑保障
毛秀才算得上是“回乡知青”, 以他的文化知识和勤奋好学的习惯,加上世代务农积累的经验,再结合传说中“精心栽培”的合理应用,人们有理由相信:他强化西红柿种植并取得成功,完全有可能。
综上所述,毛秀才回乡务农选择西红柿为主项,是恰逢其时的机遇。让他与西红柿产生了强烈的情感绑定,既是对自身身份(毛姓、秀才)的认同,也是对家乡文化传统的继承——延续家族或地方与西红柿的“缘分”,成为自然的选择。同时也是文化情感、自然环境、知识与经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既有对传统耕植经验的传承,也有新品种的大胆尝试,还有对自然条件的利用,更有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种选择也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方言的命名习惯探讨“毛秀才”别称的产生和认可
前述这则传说故事,解读了西红柿是被乡民误以“毛秀才”为名,最初以讹传讹的先在当地叫开。之后,随着西红柿销售范围的扩大,此别称逐渐扩展到桂林地区的。
方言中不乏以物名概人称和地名的命名习惯。如,“叫蚂蚱”、“猫冬瓜”、“醒橄榄”、“乌桕滩”、“狗肉街”...此类型及案例还有很多。
而以人名概物名虽然不多,却也是一种方言习惯。旧时有“张永华染水”、“黄昌典毛笔”,时下有“红鼻子米粉”... 这类习惯将人物的外貌、性格、职业或身份特点,直接投射到事物名称中,强调事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其本质是通过人物名称与事物特征的关联,将人名作为事物的代称或命名元素,反映地域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亲昵情感或历史记忆。
因此,只要毛秀才本人不介意,他作为西红柿的生产者及营收方,默许人们以他的名字做西红柿的代称,完全有可能。
况且,西红柿作为新品种,人们在叫不出它真名,只喊得出“毛秀才”的时候,即使他本人想反对,恐怕也无济于事。顺水推舟,听之任之的可能性应该存在。

257

主题

6706

回帖

2万

积分

2022年度人文达人2021年度人文达人2020年度人文达人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的西红柿比较酸,还以为毛秀才是形容秀才酸。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毛秀才”别称是否有大范围传播途径?
毛秀才炒辣椒能成为桂林的特色菜,既当主菜也做配菜,足以说明西红柿在桂林的市场需求量大,范围也广。
尤其是开发初期,有产业带动,有市场需求,有经济利益为导向,“毛秀才”别称的传播力度不言而喻。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以上分析,“毛秀才”别称传说故事的各个环节,其真实性、逻辑性都经得起推敲,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有非常高的可信度。
从毛秀才精心培育西红柿,所体现的“应时、取宜、创新、守则、和谐”的农耕智慧,向世人展现了桂林人顺应自然、精耕细作的农耕传统。桂林这片热土的丰富物产,与这份世代传承的智慧密不可分。
  “毛秀才”这个别称通过桂林方言代代相传,使得一个简单的农作物名称变得鲜活有趣,充满了故事性和地域特色,以方言的趣味与生命力,展现了语言的文化承载力。
所以,“毛秀才”远不止是一个西红柿的别称。它是一个融合了历史记忆、农耕智慧、方言趣味与饮食风情的文化符号,生动体现了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日常的一餐一饭之中。
这种文化关联,是一种对家乡文化传统的继承。
“毛秀才”的传说故事,像一扇小窗,让人们从科举文化的民间记忆,看到了桂林深厚状元文化与科举历史在民间的生动反映和世俗化表达。它记录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也包容了科举失意后在其他领域建功立业的价值肯定,更让人们窥见了桂林文化的厚重底蕴。

642

主题

2万

回帖

20万

积分

2022年度人文达人2022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活跃网友2021年度人文达人2020年度人文达人2019年度人文达人2018年度人文达人

发表于 7 天前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涨知识了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谷雨 发表于 2025-9-24 09:54
以前的西红柿比较酸,还以为毛秀才是形容秀才酸。

传统意义的毛秀才是扁椭圆状,像一个厚厚的狗舌粑。未熟透时很酸,熟透了酸味被甜味盖过,酸甜适口,蛮好吃的。
自从“红宝石”、“红粉一号”之类的名优品种出现后,老“毛秀才”似乎看不见了。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认可和回帖!

1527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2022年度爆料达人2021年度爆料达人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毛秀才是客家话等南方地区语言,对西红柿的一种别称。为什么叫毛秀才有段历史传说:以前桂林南山边一个村庄住着一个毛姓人家,他们家在明朝就开始种植西红柿了,一直到了清末此人终于经过几次乡试,拿得了秀才。所以叫毛秀才。但是他种的西红柿好,人们都愿意买毛秀才种的西红柿。“我要毛秀才的西红柿!”所以把西红柿也直接叫成毛秀才了,同时也成了特色方言。



      故事而已.


     小时候看过一本"桂林山水传说",只记得对"陶舅娘","淘金粮"的解釋,其实最早是逃兵摘来充饥的野果,叫成"逃军粮",因同音民间叫成前面两种称呼了.

95

主题

702

回帖

2712

积分

发表于 7 天前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的西红柿口感好,酸甜适中。尤其夏天切开放点白糖放冰箱里蜜一阵,冰凉酸甜的那口汤汁,最压暑。现在碰不到了。

15

主题

3万

回帖

6万

积分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37

主题

4029

回帖

1万

积分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林周边叫洋海椒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chennan 发表于 2025-9-24 13:54
毛秀才是客家话等南方地区语言,对西红柿的一种别称。为什么叫毛秀才有段历史传说:以前桂林南山边一个村庄 ...

你这个“毛秀才”版本,我也曾搜到,与《桂林风物志》记载基本相符,大同小异。出入有二:

1,按史籍记载,西红柿是明末的万历年引入我国,作为大户人家的观赏植物,有近三百年的盆栽史,直到清末人们才认识了它的可食性。所以,没有资料明确记载从明朝开始食用性种植。
2,秀才考试叫童试(县、市、省三梯级进阶),举人考试才叫乡试(已取得秀才功名者才有资格参加的省级会考——汇集全省秀才的考试)。

另外,你提到的“陶舅娘”、“逃军粮”,都是《桂林山水传说》里的故事,我小时候也看过这本书。
其实,它就叫“桃金娘”,是桃金娘科桃金娘属的林外灌木。不信你看搜狗百科的截图:
搜狗截图25年09月24日1505_2.png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林-观山·戏水 发表于 2025-9-24 14:02
以前的西红柿口感好,酸甜适中。尤其夏天切开放点白糖放冰箱里蜜一阵,冰凉酸甜的那口汤汁,最压暑。现在碰 ...

去年我在潭下圩看到那种老式毛秀才,好有怀旧感。现在难得一见了。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473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洋海椒”当作西红柿的传统别称,主要流行于四川、云南等地的方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小黑屋|网站客服|法律声明|论坛APP| 桂林生活网

桂林生活网(Guilinlife.com)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 桂B2-2004000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桂林人论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