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29477
- 魅力
- 55620
- 金币
- 8318
- 注册时间
- 2007-1-17

|
发表于 2023-7-24 22:44: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漓江冬泳人 发表于 2023-07-24 14:59
这个“扽”字原来就有,查一下新华字典不就行了,何必要用拼音代替呢?如果说现代人不喜欢用新华字典,那用手机或者电脑搜一下也行。搜狗百科解读“扽”, 指的是两头用力振物,或一头固定,另一头用力,使之平直。比如:“把绳子扽直。”;猛拉,使伸直或平整:把衣服扽平。桂林方言属于北方语系,与普通话语根相同,语音相近,语调不同而已。“扽”字的两种写法都可以当作桂林方言字。四川、重庆等地的方言:把需要放置的物品立起来,叫扽( dén) ,比如,把桌子、板凳扽( dén)稳来。那年在北京,我老伴用“桂普”教北京人:“切完菜,要把砧板扽(dén)起来。”这与川渝用字是一样的。明末清初,受战乱及灾荒影响,川渝人口锐减。从康熙年间到嘉庆,朝廷从桂北、湖北强征人口到蜀地。这就是历史上持续了100多年的“湖广填四川”。所以,现在的川渝口音,听起来既带有桂林话(广西官话)的基因,也带湖北话的基础音。湖广话基本就是四川人的母语。尤其是重庆人说的:嘎嘎(瘦肉);茅司(茅厕);短到(拦住);以及“走前头骑白马,走后头挨鬼打”...基本就是原汁原味的桂林话。
还有,头发一根根扽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