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2827
- 魅力
- 73
- 金币
- 95
- 注册时间
- 2007-6-2

|

楼主 |
发表于 2025-2-26 22: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就扯得远了,讲点现实的,四大名著有三大是明朝人写的,你能想象中华文化如果没有《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的会是什么样的吗?如果再加上没有《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等等明朝的各种著作呢呢?
所以有些关于中华文化传承的认识往往是存在视角偏差。若以文化形态的延续性观之,崖山之后的明代实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关键时期。当我们审视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时会发现:普罗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诞生于明代,更遑论《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建构集体记忆的经典。曹操的奸雄形象、诸葛亮的智慧化身、孙悟空的反叛精神、哪吒的叛逆成长,乃至糅合佛教元素的神话体系,这些深入民族精神肌理的文化符号,皆是明人在宋元话本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其贡献不仅在于文学成就,更塑造了华夏文明全新的叙事范式。
客观而言,汉唐气象虽恢弘,但存世的实质文化载体不过唐诗宋词;其实已远离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反观明代,不仅实现了市井文化与精英思想的深度融合,更通过话本小说构建了全民共享的文化记忆库。从《三国演义》的历史重构到《西游记》的神魔宇宙,明朝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想象和整合能力——将印度神猴哈努曼转化为斗战胜佛,将佛教护法神重塑为三头六臂的哪吒,能把印度神话中的哪吒生搬硬套进中国的历史中但又不失自然生动的浑然天成,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血肉了,甚至能成为今天的中国人创新文化的源泉,明朝这种文化再造能力恰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我认为在中华文明五千年演进史中,有两个朝代是具有历史性结构性奠基的意义:秦代以郡县制完成政治体制的顶层设计,明代则以大众文化建构实现精神领域的范式革新。今日国人使用的白话语法、熟知的忠义观念、乃至影视创作取之不尽的IP宝库,其源头多在明代的文化熔炉之中。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性证明:中华文明绝非固化的历史标本,而是在持续重构中永葆生机的活态文明,根本就没有因为所谓的蒙元和满清南下而改变了,讲点小知道:撰写《水浒》的施耐庵其实是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的进士。又曾任钱塘县尹,也算曾经是蒙元体制内的既得利益人士了,而他的学生是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其实也是元末明初的人,如果说元蒙摧毁了中华文化,真的"崖山之后无中华"了,那这该怎么解释呢?
所以我是不同意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论断的,这实则是将中华文明狭隘化为至蒙元即终止了,但实际上崖山之后的元明反而诞生了四大名著等等内容极其丰富的中华文化了,其实应该说是崖山之后新中华,崖山之前的是汉唐宋文化的旧中华,旧中华文化其实传世到今天还融入日常生活的已经不多了,但是涯山之后的明朝,则是是现代中国日常生活和文化直接的源泉了,中华文化可以没有汉唐宋,但绝不可以没有明朝,因为如果没有明朝,就没有今天中华文化的绝大多数的内容了!甚至连我们日常的语言用语都有可能是另一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