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81
- 魅力
- 0
- 金币
- 5
- 注册时间
- 2022-2-18
|
某天听本县瑶学会会长讲课中提到了瑶族先王的前身是狗。
当然这个传说现在看来有点荒唐,其中的多个神话版本我在这里不表述。
他的观点开始让我迷惑不解,难以接受,因为如果是出于一种崇拜,选择图腾,那怕是牛,是马,是龙,是鹏,是猴?我一点也不会惊讶。
但事实的确如此,多种传说以及现存的习俗都表明瑶族的先人和狗关系密切,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据他亲自去大瑶山采风听过上一代的老道士公讲过:村里旧的盘王像是有一条尾巴的;
现在有过山瑶的山民在除夕夜,祭祀敬完天地敬祖宗,然后先弄上一碗肉饭给狗吃,再全家吃团圆饭;
小孩冬天要戴狗头帽子,大概是想获取狗身上的阳气;
有经验的族长,德高望重的老者甚至认为:盛一碗饭,上面拌块状肉,观察狗先动口吃什么?如果是吃肉,则来年重在养殖,如果是先吃饭,则明年谷子会贵重,就要多花精力在田地以获五谷丰收。
瑶民不杀狗,不吃狗肉是主流,并非是出于老人戒示吃了狗肉破像或流鼻血,实则是感情至深,如同亲人。
这都表明狗的地位在瑶民心中的地位不低,很尊重狗,且俱有神秘膜拜色彩。
不管是不是迷信,有不有科学道理,这些现象仍旧真实存在着,是长期传承的习惯。
会长没有阐述解释这种现象的缘由,当他后面讲到瑶族祖先是狩猎为主的,我心中豁然开朗。至于他还讲到长鼓舞的来历,先笙后鼓,先瑶后朝,不在本篇讨论。
瑶族虽然源远流长,但却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历经风雨沧桑。对于其产生来源有不少争论和神话故事。
本人认为无非是两种:从中原迁徙的汉人,为避战乱,躲避政治迫害,一路南迁;一种是本地土著,土生土长。
瑶族有一个很大的分支叫过山瑶,居无定所,靠山吃山,吃完这山转到另一山,不断迁徙,长期飘泊。
有一个共同点,都居深山,相当封闭偏僻,刀耕火种,仍难裹腹,因为适宜种庄稼的土地不多,农业相当落后,可能在山林旱地种的粟米还不够山麻雀叮啄,因此就选择以狩猎为主,获取食物。
狩猎有很大的危险性,偶然性的,挖陷阱,下套,竹箭,远远不够,寻找猎物,必须有一个好帮手。
那么狗无疑是最称心得力的。
狗,灵敏、快速、易于驯养,繁殖力强,由于猎狗的捕获,才有兽肉,有兽皮。狗对人忠诚,看门守户,防窃防盗。出门遇有蛇虫,仗狗作先行,保主人、牲畜平安。瑶人在长期迁徙的游猎生活中,如果没有猎狗追随,就难以防备野兽的侵袭,就难于管理和保护畜群。在许多危急的关头,是狗帮了他们的大忙,救了他们的生命,所以瑶族先民以狗为图腾,认狗为始祖,视之为神圣,是有生存依据的,也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感恩。
现在的山民集体赶山围猎,如果是八个人参加,外有二条狗,那么获取的猎物一定是按十份来分,这其实是认可狗的功劳,很多场合甚至狗居功至伟。
就好像农耕人对牛一样的依恋。三哥(印度)家的牛就是耕田犁地无可替代,最后走向神坛。
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对一个物像的图腾崇拜,绝非凭空产生,它往往可以从最原始最朴素的生存需求去找,是最亲密最有帮助最有恩德的实实在在的物体,只有在温饱解决后才上升到抽象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