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291
- 魅力
- 11
- 金币
- 812
- 注册时间
- 2013-8-14
|
小时候我家住七星公园栖霞寺大门口,从小有意识开始,两三岁就被家里人天天带来公园了,是天天来,以至于四五岁开始只要天气不下雨,早上被强行拉出来跑步,从栖霞寺跑到花桥,回来路上做几套甩手的动作,一来二去二三十年,对七星公园有了很深的感情,以至于普陀山的每一块能够得着的石刻,我都要把它读完,甚至要明白其意思。
小时候经常穿过公园去花桥大门坐11路公车,二三十年下来来来回回的走花桥的石板路,有印象记得90年代初,花桥曾今维修过一次,现在光滑的石板路没有动,只是把瓦片啊修了一次,花桥旁边的芙蓉石小时候经常爬上去,不知为啥的现在却不敢了。。。。花桥旁边的小凉亭,小时候一直到结婚前,周末,假期没事时候我经常坐在那里看桥,对它也很有感情。我的外公在50年代还是60年代站在这里以花桥为背景拍了一张照片,我的母亲应该是70年代穿着军装(18年去世了后才了解,原来她是在桂林步校工作过一段时间)也在这里拍照过几张,这几年还偶尔翻出来看。
读了大学后对桂林本地历史特别感兴趣,以至于影响到我考研专业,我就毫不犹豫的弃法从史,考研复习的那几个月,居然把师大育才校区图书馆2楼桂林地方史所有的图书基本翻翻阅读了一遍,这时才知道花桥原来名字叫嘉熙桥,建于宋代,由于芙蓉石那里的小东江砂纸柔软,加上洪水,使得嘉熙桥至现代倒了几次,现在的花桥是解放后所建的。1959年七星公园建立,把马坪街的回族居民迁移后,动手维修了该桥。
2015年的某一天我在花桥路过,偶然发现花桥的四个角都有一个石桩,是用来支撑桥的四根大柱子的,说明以前的嘉熙桥比现在要宽很多,但是桥下水流湍急,寒假时候水也很深,不敢贸然下去探访。
近期桂林久旱,上周末遛娃时候发现,花桥下居然有一排好长的石板路,是不是古时候嘉熙桥塌了古人临时修建的过河路?还是嘉熙桥的桥基?带着这个疑惑,我上周日和5岁的娃(上周五还专门做了核酸)九点从花桥大门下楼梯,穿过旱桥洞,沿着河边,37年来第一次来到了花桥桥下。
在桥下看桥洞很震撼,桥的河两边都是当年古代的方石头,靠近芙蓉石那边的河堤,应该是古时候留下来的,可以看出花桥两岸的河堤是分为3个时期修建,首先是芙蓉石和凉亭这边的河堤,砖块间都是整齐的裂缝,其次是靠近月牙山这边的河堤,下面的石头整齐和很大,但是有间隙,上面的石头却又类似用水泥(但又绝不是现在的水泥)修葺加固,再次靠近花桥大门停车场下面,很清晰的看出——停车场下面就是古代的河堤或者石板路,最后靠近花桥展览馆这边的河堤,河堤砖块间都是整齐的裂缝,总而言之河堤建造的时间顺序我认为:芙蓉石和凉亭之间的河堤石头最为古老,其次靠近月牙山最下层的河堤、花桥停车场和展览馆的河堤为同时代,最后为靠近月牙山贴近路面的上层河堤。
花桥的四个角其实都有一个人造的石桩,应该是古代的木头柱子用来支撑桥面的,可以看出,古代的花桥应该比现在要宽很多。。。。。。
我随意在古桥基石板淘了下,几个古铜钱和一堆瓷器出水了,我儿负责把瓷器洗干净,在石板路上摆放的整整齐齐,这期间给他讲解了嘉熙桥的历史以及桂林藩王的一位王妃慷慨解囊资助修桥的事情。古铜钱在水里泡了几百年太久了(我也是30多年来第一次下花桥,要不是这次大旱,这里平时连钓鱼的都不能来这里),一碰就坏了,就剩下的古瓷器,我们离开的时候还是在古石板路上摆放的好好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