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试未能中举入仕,回乡务农的必然性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功名等级与仕途门槛的关系,用一句话可以精准概括:“秀才实乃仕之基,举人方为仕之始。” 古代,“人民”概念与现代截然不同,“人”与“民”的基本定义是分离的。“人”通常指“人上人”(官员),平民老百姓才被视为“民”。 秀才则被定义为“士”,属于平民阶层中的“四民之首”(士、农、工、商)。其身份属性是连接官与民的中间阶层,即,未进入官僚体系,但具备参与政治、社会活动的资格,且本人不服徭役;免除丁税(人头税);见官不跪;涉讼(惹上官司)不得对其用刑... 而举人作为“入仕起点”,也就是说获得了做官资格,即便最低级的官员也可享有朝廷俸禄(吃“皇粮”)。 古代科举定规:获取秀才功名者,才有参加乡试(省级)考取举人的资格。所谓“仕之基”,其地位类似现在公务员考试中的学历门槛。 因此,秀才是获得正式功名的第一个层级,也是进入仕途的起点。换句话说,有了秀才功名,才持有晋升官僚体系的“敲门砖”。 然而,看似入仕之门已向秀才们洞开,但那道门槛却很难跨过。只因乡试每三年才有一次,且最高录取率还不足考生数量的5%。要在出类拔萃的人尖堆里再度拔尖,攫取名列前茅的有限名额,谈何容易。 人们常用“鲤鱼跳龙门”形容中举者的社会地位跃升。乡试就是秀才们难以逾越的“龙门”,是人生最大的挑战。想跨越乡试这座大山,向举人进阶,获得入仕做官的资格,极其艰难,成功者几稀。 由于秀才的晋升路径只有一座众人皆挤的独木桥,局限性大,成功率低,绝大多数秀才止步于此,成为“官员蓄水池”中不被启用的一滴。 毛姓秀才屡试不第,与绝大多数名落孙山的秀才们一样,难免被边缘化,饱尝阶层固化之痛,这是科举时期固有的社会悲剧。 科举制的乡试设计,虽说确保了官僚体系的文化素养。但屡试不中者,往往面临生计困境,大多数人最终被迫放弃科举理想而回乡务农。 至1905年废除科举制,科场撤销,晋升通道不复存在,秀才们彻底绝望。毛姓秀才进阶途穷,回乡务农实属无奈,也别无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