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伏波山公园,桂林人最熟悉不过,景区门前有一尊高大的青铜雕像,战马双蹄凌空,将军拉弓怒射;威风凛凛,气势逼人,这正是东汉时期一生征战,功勋卓著,晚年曾镇守桂林,保一方平安,深受桂林人们爱戴的伏波将军马援 。
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出征交趾。马援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必须解决粮饷的运输问题,曾重修灵渠以济粮饷。又据《汉书》记载,马援到过荔浦。由于马援征服交趾有功,人们怀念马援,在伏波山上建祠塑像。有传说马伏波站在伏波山上,拉弓射箭,一箭穿三山。实际上,史籍并没有明文记载马伏波到过伏波山,只是传说而已。
解放后兴建的仿古牌坊,对称三开 ,横额“伏波晚棹”,(“棹”指的是船桨),是当代文化名人楚图南先生手笔。
还珠洞西口钟亭上方崖壁上,摩刻着“伏波山”三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在1986年,九十岁高龄时题写的。
走进还珠洞,石壁右边有一排《还珠洞摩崖造像》佛像雕塑,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于63年2月的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珠洞内唐朝的摩崖石刻,摩崖造像的文物很多,是伏波山的精华所在。因为还珠洞是唐朝在桂林除西山的庆林寺外,又一个佛教圣地。信奉佛教的僧徒们,在洞内雕塑了许多佛像。千佛岩中有许多尚未成形的粗凿佛像,犹如风化剥蚀的斧凿痕。一般能辨认成形的佛像有239尊,加上尚未成形的共有400多尊。摩崖石刻108件。
这是进洞后看见右上方一排四龛佛教造像,脸部丰满,衣着简洁大方,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伏01这一龛,坐在中间的是阿弥陀佛,旁边的是他的两位协士,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掌管西方极乐世界。
伏02,释迦摩尼坐于金刚宝座,左手仰放在左腿上施定印,表示禅定。右手下伸施触地印,表示唯有大地能证明佛造福于众生的福业。这是释迦摩尼的成道像。伏03,释迦摩尼坐于莲花宝座,施讲经说法印,这是释迦摩尼的说法像。旁边是他的两位协士,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
伏04,是释迦摩尼的立像,也是释迦摩尼的旃檀像。他右手指天,表示能解除众生的苦难;左手指地,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同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也表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07号导游说是还珠洞内唯一的一龛道教造像。乍一看就是两个正在说话的道士。只见右边愁眉苦脸的徒弟,问对面举起左手的师傅:我每天潜心修道,为何不能向您一样开心长寿呢?师傅回答了一首打油诗,“日日青菜羹,夜夜黄粱梦。若问卫生术,只此是珍重。”诗文就刻在坐像下面长方石壁上,可惜年代久远,黑白斑驳有些看不清了!意思是每天要多吃素食过清淡生活,不想酒色名利。欲望只能留待晚上去做那黄粱美梦。若要问长寿养身方法,这就是长寿养身之道了!
在道教造像下方,是一件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有名石刻,即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所写的《鹿鸣宴诗并序》 可惜这个石碑已经不完整了。 范成大为南宋名臣,字致能,号石湖,平江吴郡人。范成大在桂为官近两年时间,他重民生,抓厉害,为桂林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所以桂林市文物局在这里又重新竖了一块石碑,恢复了范成大所写的《鹿鸣宴诗并序》:“淳熙元年秋九月,桂林鹿鸣宴,太守范成大赋诗以劝驾维南吾国最多儒,耸观招招赴陇书。竹实秋风辞穴凤,桃花春浪脱渊鱼。月宫移种新栽桂,江水朝宗旧凿渠。况有龙头坊井在,明年应表第三闾。”这首诗为勉励桂林学子而作。诗中借曹邺,赵观文,王世则等桂林历代才子夺魁和本地朝宗渠修浚之事,来激励本地读书人发奋进取。其中的“月宫移种新栽桂,江水朝宗旧凿渠”两句,是范成大为桂林做的两间意义深远的大事:一件是在桂林首倡种植桂树,桂林此后桂树成林,满城飘香;另一件是修浚城北朝宗渠,使渠水绕城环流,水脉畅通。不仅有利于农田灌溉,还有利于桂林的水利建设,奠定了今日桂林两江四湖的基础工程雏形。
注:“鹿鸣”是《诗经·小雅》的篇名,是宴群臣嘉宾所用的乐歌。在桂林“鹿鸣宴”就是乡试之后,地方官员招待应试科举学子们所设的宴会。是范成大在桂林任职静江知府期间所写,作于淳熙元年科考的九月。
在范成大来桂林任职之前,桂林朝宗渠已经壅塞了二十年,无一人考取功名。范成大疏浚朝宗渠后,环城有水,桂林又有才子陆续中试登科。在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广西一共出过13位状元,其中有八位是桂林人,所以桂林又名状元城。
伏08号三尊佛造像的头部好像是重新安装上去的,与身体部分的岩石不一样,不知其中有什么故事。伏09号坐像佛临漓江边,据说从下方小洞伸手摸到佛像的左手有福,游客们兴趣盎然,纷纷钻到洞里伸手尝试摸到佛手,高个子手长还能摸到手腕,否则够不着,只能摸脚了。以至于佛像的左手,左脚都被人摸得光滑了。
在正对伏波潭的石壁上,有清代余徽,桂林人李雍,李质题的“蓉镜”二字,指的是伏波江潭碧波澄澈,就像一面镜子,伏波山倒影水中,宛如镜中芙蓉,楚楚动人。
上面的摩崖石刻是:“还珠洞”三个大字。
还珠洞内有一悬挂的巨石,离地一寸许。有人说是马伏波一剑断巨石留下的痕迹,故名试剑石。还相传“岩石连,出状元”,岩石不断生长,就不断出状元,因而又叫“状元石”。又由于试剑石的形状似大象的鼻子,又名“象鼻石”。这块岩石如果有水溶解碳酸盐的作用是能生长的,但它已无水的溶解作用,无法分解碳酸盐而产生新的沉淀作用,已失去了生长,发育的条件和环境,所以它不可能与地面相接,而且将永远这样,离地一线而成为引人悬念的奇石。
试剑石西边有步栈道可以观赏伏波山崖壁上的书法石刻,还可以看见尽头的元代水陆码头遗址。
在伏波山还珠洞临水的一面,除了有两处巨大的摩崖石刻外,好像还能看到一个穿古代白长衫的文人,宽袍大袖,仙风道骨,面黑,衣袍腰间束带,带绳下垂于左边,长袍垂地,山崖戛然而止,使人更加立体化,你看出来了吗?
两处巨大的摩崖石刻,其一抬头可以看到大字“桂州静江军”。其中利用岩壁面积,特大字“桂州”是竖写,1平米见方的“静江军”是从右到左的横写,在桂林石刻中最是体现大气魄。据说落款时间为崇宁元年(1102年)。桂州,静江都是桂林的古称,明代以后才有桂林的名称,看来这就是桂林历史上行政名称变迁的重要见证。
其二就是这伏波山还珠洞临水面的最大摩崖壁书,远看崖壁呈现白色,上方还修建有挡雨檐,因为地处崖壁,壁书内容无法得知,从记载中查证,应该是宋崇宁五年(1106年)张庄撰“崇宁新建平允从州城寨记”,这一伏波山最大石刻。碑高3·78米,宽3·95米,是桂林文字较多的摩崖石刻。记载了崇宁四年广西经略安抚使王祖道在广西三江地区拓边开置州寨的史实。因而提供了研究北宋末年开拓边地的政治措施和历史过程的重要文物史料。这两处摩崖石刻为伏波山临水立面添加色彩。
范成大在桂林期间,还主持修建了伏波山的癸水亭,正夏堂和进德堂。这山崖上“正夏堂”的三个大字估计也有一米见方吧!是谁题写的呢?
原来在这儿能看到摩崖石刻“正夏堂”的署名,“吴郡范成大元(年)”。旁边还有“还珠洞”的石刻。
还珠洞位于伏波山的山腹,古时只有临江的一面有洞口,原来叫“东岩”,要坐船方能进入。后来人们在西面和南面开了两个口,这才可以从陆地步行入洞。
这就是伏波山保存得比较好的元代码头遗址。原来伏波山古时就是一处繁华的水陆交通码头。码头石碑小字绿漆脱落已看不清。
下面这张来源于网上的图片,碑刻文字比较清晰。
可见古时人们是从这水路码头进入“东岩”,也就是现在的还珠洞的。
桂林还有很多摩崖造像,摩崖石刻的古代历史,故事等着我们去了解,你还知道什么有趣的古迹故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