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下镇,自北宋建立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作为桂林西北的商业重镇,它自古以来便以丰富的物产被誉为“五华粮仓”。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时期就拥有100多家店铺的集市潭下圩也应运而生,见证了无数代人的生活变迁。自明朝洪武年间起,潭下圩便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潭下圩,探索这个古老集市的独特魅力。
说到赶圩,人们会想到一种充满生活气息和传统文化的相交织的体验。每逢日期带有二、五、八,则为潭下镇圩日。如今圩日依旧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走进潭下圩,因其背靠甘棠江,孕育了这里丰富的物产,每天圩上的物产,都是直接从田头运到市场,这也是潭下镇圩日最吸引人的地方。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江边的潭下圩就能看到很多的河鲜和土货。
这里有着新鲜的果蔬,还带着泥土的芳香;家禽区里,鸡鸭成群,活蹦乱跳;在食品区,摊主们忙碌着切割猪肉,利落地杀鱼,每个动作都透露着熟练和专业。
这种淳朴的人情味和市场的热闹氛围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市场图景。
圩日文化是当代人愿意赶集的动力,而集市里的特色美食,则是让人们驻足于此的原因。
沙谷米,可能对于游客来说这是一个新奇的发现,光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乡土气息。
在炎热的夏日,来一碗冷的沙谷米,在消暑解渴的同时还能品味桂花香。红薯粉和状元薯粉混合制作而成,状元薯粉给沙谷米带来了丝丝甜味,而红薯粉则让沙谷米增加了软弹的口感,二者相辅相成,造就了这份诞生自山野间的“健康西米露”。
冷食时,沙谷米口感会更加Q弹,加入桂花,其独特的香味也增添了食物的层次感,让人回味无穷。如今随着状元薯粉的种植减少,对于桂林人来说,沙谷米的味道只能停留在童年记忆中,只有来到潭下圩,这往昔的记忆才能在舌尖重现。
一进潭下圩,就被这满满都是料的松糕吸引。松糕是桂林特色小吃之一,以前搬新房子、结婚、办酒都会有这个松糕。这个松糕上面铺满了香糯的芋头丁,吃起来糯叽叽的满口留香。
潭下圩名气最大的小吃就是这个油炸粑粑了。它外表看起来有点像迷你版的小油堆,远远就能闻到空气中油炸的香气,食欲大发,入口外脆内软,不粘牙,有点甜还伴有芝麻的香气。粑粑主要是用糯米浆做的,1块钱4个或者5个,不要太实惠!
扣肉粉
肥瘦相间的扣肉实在诱人!8块钱一碗,扣肉很进味且软烂适中,这香浓的肉香味让这碗米粉充满了灵魂!
圩旁边有好几家老式的理发店。
老式的木质门窗上,还留着带有岁月痕迹的招牌,店里的一切都如此的质朴,在一旁等待的乡里乡亲,带着乡音扯着家常,让人感觉仿佛留驻了一段旧时光。
赶圩,不仅是一场交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更原始的情感的交流。潭下圩,一个充满历史印记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集市,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烟火气,体验到了最纯粹的生活。它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