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0679
- 魅力
- 0
- 金币
- 79
- 注册时间
- 2012-6-16

|
发表于 2025-5-27 15: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见证了农村种田过程的人,以前爷爷辈的人,民国到解放初期,灌阳每年都种一稻,产量又低,三四百斤一亩,那时子女又多,所以经常缺吃少穿。后来生产队的时候引进双季稻种植,特别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出来,开始一亩能种出800斤稻谷,后来到1000斤,1100斤,这是我所经历过的,那时平地的田就一年种两道,三四亩也有七八千斤的稻谷。山田就种一稻,叫中稻,山里水冷,产量差点点,一亩五六百斤。所以八九十年代那时,家里一年稻谷也能收八九千斤的。那时一年养两班猪,一班养四个,才是支撑了我们读书的钱。
后来90年代初就开始流行外出广东打工,开始是初中毕业不想读书那批人,后来2000年左右,三四十岁的也跟着去了,那时家里的田就包给村人种,一年还要收点钱或者稻谷。再后来到2010年左右,村里能出来的都出来了,家里的田都没人种了,有人种你的田也不用给钱给谷,毕竟有人种一下比荒在那里长茅草好。
在2010年左右,灌阳就逐渐从一年种两稻变为一稻了。再到现在,一稻也懒得种了,直接买米。只有个别的还在种,家里因各种原因出不去的那些,又还有力气的,就把人家不种的田一起种起来。但这一类人数量很少,所以抛荒的田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