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我们家从山外镇上购回了一台14吋的“青松”牌黑白电视机。当时这件事在山里几个自然村(移民村)中,已是轰动一时的新闻大事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恭城农村才从过去人民公社的“大集体”模式中,包产到户责任到人分田单干;当时山里人的家庭经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粮食也是不能自给自足。
当时恭城边远瑶山里的农人,家中能购买一台单声道收录磁带机的户,已属富裕户了;那时我们这里整个瑶山村委会各自然村移民村,也就邻村一对拿国家工资的夫妻,购买回了一台12吋的黑白电视机。
而我们家,却是因为壮青年人多,每年都有劳力承包村上的松林铲松脂,慢慢集攒下一些钱款,才勉强购机回。
当时我们家购回这台黑白电视机,还是遇到了很多的烦恼事。那个时候的电视信号,是需要一站接一站传输送,各差转台站的机器功率又参差不齐,就形成了电视信号接收不稳定,画质音质时好时坏的问题。
当时我们恭城县,就只有县城的山头上有一个电视差转台,信号从桂林兴安的猫儿山顶差转台,差转到县城山头机站,由于差转机的功率不强,信号传到我们兰洞瑶山后,已是虚弱时断时续。
为接收到强一些的电视信号,当时我们家就随机购回了一百米的电视专用天线,和一个定向天线铝架;我们的家人在电视信号弱,收看不了节目时,就分出人手扛上天线架,到各处高位去定点,在家看电视画质的人,就随着电视画质音质的好坏,指挥扛天线架的人:“再上高处一点,再往右扭一下角度。”
电视机由于是当时的新兴产物,在我们家购机回后,本村的左邻右舍人,以及邻村的男女老幼,每天老早就吃过晚饭(当时白天没有电视节目),就拢到我家堂中的电视机前,用矮板凳坐成一排排,只等电视台开播节目。当时几十个人挤在一间二十多平米的房间,场境是随电视剧情的安静或吵杂,那种氛围,至今依然是怀念回味!
当时在恭城县境内,由于差转台机器功率的原因,是接收不到广西本区电视频道的,从猫儿山差转到恭城的电视节目,湖南台的信号,要强过广西台。
记得我们家最初购机回,湖南电视台正在播放香港的武侠片《霍元甲》和《陈真》。只是当时电视画面是能勉强分辨出人物场景,但却接收不到配音!然而,这种“哑剧”,它还是不能减弱我们山里人观看电视节目的热情,每天的晚上,总是人满为患,群情热烈!
时光流逝岁月不在,转眼,是时距今已有四十多个年头;后来我们家的电视机,已从黑白转变成了彩色,从电子管分离笨重机芯原器件,换成了简单的集成电路和芯片。电视信号,也从一站站差转传输,改为卫星锅及宽带接收,科技的进步,使我们山里人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