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通往兰洞瑶山的“五层楼”公路段,有两座残破的房子很特别,一座是石墙地基青砖墙体木梁瓦面房,一座是泥墙木楼瓦面屋;这里前不着村后不挨屯,它们的存在,令过路的人车是有太多的疑惑。
这里曾经的土地名叫“金银厄”;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后,官方就把它改成了“英雄厄”。之前,这里是兰洞瑶山各村屯,通往山外的一处再平凡不过的荒凉之地,自从那时官方为它另起名号后,这里就开始有故事。
公元一九六六年,恭城县(当时还没成立瑶族自治县)政府决定在兰洞瑶山修建一座水库;水库建成后,从坝后排洪口处,除修建一条通往天鹅岭,供兰洞水电站发电的渠道外,还预留下一个泄洪闸口,用于排洪(放水)下仙人桥,与从罗塘流下的山冲水汇合,流下孔里冲,流进莲花九甲河。
公元一九六八年,兰洞水库建成后,恭城县政府在筹建兰洞水电站的工程中,在兰洞瑶山仙人桥处,就设计建设一条“红塘圳”引水渠道。此渠道从仙人桥处平出金银厄,沿榴石顶山半山腰一路西去,到达罗代村后山。这条渠道的引水可灌溉孔里、蟠龙、老君堡、白水、上炉、坪岭、罗代、塘头、大岭脚、高桂等村屯,以及莲花九甲河流域末段大半数村屯农田,它是当时恭城县一个重大的惠民工程。
红塘圳水渠建成后,设计建设者又瞥其金银厄渠段渠水落差优势,决定在此处建设一座小型水电站,让渠水效益最大化,也是解决当时莲花公社缺电的一种措施。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通过设计建设者们的努力,一座装机几百千瓦的小型水力发电站,就在原先荒凉的金银厄处建成。由于“金银厄”的土名太物质太土,县领导们就重新为这里起了一个很革命很响亮的名号:英雄厄水电站。
英雄厄水电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走过了它辉煌的岁月。自电站建成,它一直以兰洞水库坝后放水,和罗塘山冲水流,经红塘圳渠道灌溉山外平垌村屯水田为契机,平发大发电流输送上电网,把光明投送进万家,让当时莲花公社各大队生产队社员家,安装上电灯亮堂起来,让碾米机及各种电机运转,让当地农人的日子逐渐红火起来。
时间进入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这也是英雄厄水电站走向衰败的初始年代。在恭城成立瑶族自治县,在农人逐渐从水田插播水稻,改到山地上种植果树后,山外农人农田的用水量少了,兰洞水库坝后的放水闸关闭后,只有罗塘的山冲水支流,已不能满足英雄厄水电站水轮机运转。之后,国有的这座水电站,便在那时转卖给了私营。由于缺水原因,到得现今该水电站已是荒废多年了!
现在经常从兰洞瑶山“五层楼”公路段过,看昔日雄健的石墙地基、青砖墙体已显老旧,看高耸飞檐青瓦,已是梁杇瓦塌,整个电厂房屋是残败落寂状况,令人看后就有一种岁月苍桑凄凉的伤感!于是,在这个晴朗阳光灿烂的上午,我驱车通过此路段时,就驻车下行,对它拍摄了一组图片,完成了这篇小文。
这或许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另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让我们记住曾经的英雄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