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如碧玉簪村如画中眼 桂林阳朔兴坪一带,自古便是中国人安放山水想象的地方。若把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12米长卷徐徐铺展,你会发现,那最摄人心魄的一段,竟与漓江自杨堤到兴坪的20公里水程暗暗重合——而画卷的“画眼”,恰恰落在江对岸一处叫“大背头村”的小小村落。 一、现实版《千里江山图》:山水在此合谋 兴坪的漓江大拐弯,被摄影人称作“乾坤湾”。登相公山俯瞰,千峰如戟,万顷琉璃的江面把翠色切割成一幅天然青绿山水。雨后初晴,云雾蒸腾,山脊与天光相接处浮出一抹幽蓝,像极了古画里“赭石染土、石绿罩山”的设色。人民币二十元背景的黄布倒影,只是这幅长卷里最抢镜的局部;真正的“千里”之势,要到更上游的大背头村才能完整领略。 大背头村位于黄布滩斜对岸,因背倚老寨山、面朝漓江而得名。清晨5点,第一缕曦光越过老寨山,把峰林剪成剪纸般的剪影;江面尚未醒来,渔翁的鸬鹚已拍翅掠过,留下一道转瞬即逝的银线。此刻按下快门,胶片里氤氲的正是古画里“水穷云起”的留白。 二、大背头村:被时光按了暂停键的渔村 1. 渔火与鸬鹚 村民世代以捕鱼为业。暮色四合时,十几叶竹筏列队而出,船头挂一盏汽灯,暖黄的光晕把江面烫出一个个小洞。鸬鹚扎入水中,再探出头时,喉囊鼓胀,渔翁捏喙抖鱼,鳞光四溅。这场景,在千里江山图的宋人笔底唤作“江行捕鱼”,只是古人用淡墨,今人用的是光的雕刻。 2. 老寨山与“友好亭” 沿青石板路上攀老寨山,日本驴友“友好亭”的题字仍在。亭子很小,却装得下整个漓江U形湾:下望大背头村,屋脊如鳞;远眺兴坪古镇,屋瓦层叠。风过处,松针沙沙作响,像古画绢纸背后纤维断裂的微声。 3. 百年老宅与桂北民居 大背头村完整保存了19座桂北传统干栏木楼。杉木为柱,青砖为基,二层挑出走廊,栏板雕花多为莲花、夔龙。午后阳光穿过天井,光斑落在青石水缸里,一尾锦鲤悠然划开“水墨”。村民仍习惯用柴火煮油茶,铜锅、姜锤、茶叶、米花,在火塘里次第沸腾,空气被熬得微呛而甘甜。 三、兴坪古镇:从宋人笔端到人间烟火 乘渡船十分钟便抵兴坪古街。古镇不大,一街一码头足矣。街口的豆花嫂已在此摆了三十五年石磨豆花,豆香混着漓江水的凉气。往里走,青年旅舍的木门上写着“今晚有渔火观影”,隔壁木雕小店里,师傅正把九马画山的轮廓嵌进黑檀。时间在这里被拉成柔软的面条,可快可慢,全凭你脚步的轻重。 四、四季之景:在季节轮回里读懂山水 春 烟雨漓江,峰林如淡墨初渲;大背头村的油菜花沿堤而黄,鸬鹚换羽,渔翁歇网。 夏 暴雨后,老寨山瀑布成白练;夜宿吊脚楼,听江潮拍岸,与远处古镇酒吧的吉他声互答。 秋 天高气爽,相公山日出像打在青瓷上的胭脂;晒网时节,大背头村前滩涂遍插竹竿,晾开的渔网像一面面碎银织就的旗帜。 冬 薄雾清晨,老寨山偶有雾凇;渔翁改撒冬网,一网下去,江面裂冰声清脆如裂帛。 五、把自己融入一幅漓江山水墨画 我们住在大背头村“老樟树”民宿,每人一天100多元包住宿,三餐的良心价,干净热水管够的房间,吃饭有空调的大厅,令人惬意的自动麻桌,土鸡,河鱼,青菜,早餐不够可续(加)的米粉都让我们感到满意,老板家楼顶富有想象力的一方天空之镜(一池浅水)颇具特色,让开窗可见的奇异山峰配上了倒影,让喜欢照相的人共天水与山一色。当游人来到漓江边,站上船头,学渔翁弓腰抛网,网在空中张开,像一朵带着露水的银白大花,然后“哗”地落进水里——那一刻,仿佛感到自己成了千里江山图里的一枚小小墨点,这里的民宿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通过旅游开发,村里随处可见长方形的4-5层高的楼房,民宿从最早的1-2家发展到几十家,大背头村的民宿旅游经济成立村民的主业,随处可见的山峰异石,清澈的一江山林为这里的村民提供了享用不尽的旅游资源,唯有不足的是修建的道路特别是村道过于狭窄,严重影响自驾来游的车辆通行是亟待改变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