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口回桂林,感觉今年的中元节之夜,市区里似乎安静了许多,人们的环保意识,移风易俗都有所提高,没有过去以往那四处可见的,地上被画起的白圈圈,满地狼藉飘散的残冥纸,断烛梗,蜂窝煤,没有了空气里弥漫的混浊难闻的烛烟味,,,, ,,。
早上,下楼嗦米粉,发现某医院附近的白事(专营殡葬事务的铺子)不知何时关门了。让人感觉到如今百姓对殡葬观念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咱单位宿舍,楼上一户住家的老爷子,6月中旬在医院病世,楼上静悄悄的,邻居们都不知晓这事,后来某天,咱遇到这家女主人,她说老头是在医院熬了半个月走的,事后没通知任何亲友,大家都忙,,,,,,说的也是,咱那一栋楼,居然找不到两个年轻人。前两天,咱偶遇一老朋友的儿子,咱问到他父母的近况,这孩子说,他爸爸去世有50几天了,没通知亲友,丧事一切从简了。的确是呀,以往偶尔看到有人家办丧事,在楼下小巷院里搭灵棚的,现很少看到这现象了。白事专营店没生意可做,关门是必然的了。
想起N年前,咱孩子的奶奶去世,设灵堂,守夜,接待来吊唁的人,请吃饭,家里的后辈一个个累得无法形容,之后,亲友送来的吊唁物品,如;被面,毛毯;毛巾被等等,真不知如何处理。
到后来,记得那年时,老爷子在医院抢救无效凌晨去世,天还没亮,做白事的店家就跑来揽生意了,问咱们要不要搭灵棚等,我们直接拒绝。咱很厌恶出卖病人信息的不良之人。我好友的妈妈去世,她说:搭灵棚的白事店家,搞出好多五花八门的项目,什么纸花,香烛;灯笼等等的,,, , ,,随便搞搞就花了5、6千大洋。
我的妈妈是在医院病逝的,去世时82岁。咱家大姐从南宁回来,主张丧事一切从简,没搭棚子,我支持她的主张。在殡仪馆搞了个简单的送别仪式,家里的亲友,及妈妈曾经教过的一些学生来送她一程。我舅舅说得好,厚养薄葬!
感言:曾经,咱在单位上班时,科里一同事的父亲走了,同事们去吊唁,守夜,,,,,这个同事自己也累得筋疲力尽,他对我说:“你若不摆(指搭灵棚)会被人说你没钱,摆不起,那会很没面子,,,,,。”我觉得,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就我的观念来说,厚养薄葬,亲人在世时,孝顺就好,后事办得再风光,那是做给谁看,又有多少意义呢?!在此,礼貌借问,各位网友,你对此事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