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名山的戊戌石刻 《临桂县志》查到了李务滋的祖辈父辈,也查到李家的孙辈曾孙辈:其中有“……孙五人,长雍举人,次质廪生从九品銜……。”李雍、李质是李务滋的两个儿子(可能性80%),也可能是侄子(可能性20%),总之是李务滋的晚辈。 当李雍、李质两个名字排在一起,眼睛一亮,心中一惊,他们兄弟俩我认识!——电脑硬盘里的桂林石刻照片就有李雍、李质的石刻题名。真有意思,从永福查到临桂,从临桂查到山东,从山东查到桂林,最后才知道电脑里就有李务滋家人的作品。既然与李务滋如此有缘,岔开一段,先说李务滋家人的石刻传奇不走题。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阳光明媚桂林天,桂林土著李雍、李质兄弟陪江西游子俞徵携手同游桂林山水,三个年轻人意气风发,激扬文字,脑洞大开,以二十个汉字拼成十个组合,分别点出十处桂林名山景点特征。那年李务滋还在山东,当官有钱,花老子的钱心不疼,三人雇请工匠将题字在桂林风景山壁上摩岩石刻十处: 伏波山还珠洞刻“蓉镜”—— 金榜题名状元石,芙蓉镜映伏波山。 伏波山南崖壁刻“拾翠”—— 漓水三月春风来,翠色轻掩桂林街。 七星山四仙岩刻“餐霞”—— 四仙修炼学道处,七星烟霞映高崖。 虞山韶音洞口刻“薰絃”—— 虞洞薰风五弦琴,南风歌罢有余音。 叠彩山风洞口刻“吟风”—— 清凉洞口吟风处,山石叠彩人有缘。 象鼻山水月洞刻“浣月”—— 清波浣缨明月夜,象山临江水迴旋。 隐山朝阳洞口刻“捧日”—— 东升旭日漫天霞,一片丹心辅君王。 月牙山风景道刻“钓璜”—— 月牙山下小东江,臣遇明主若钓璜。 月牙山龙隐岩刻“破壁”—— 神龙飞天破壁去,直上霄汉九重天。 独秀山登山道刻“凌霄”—— 苍穹一柱擎南天,傲立神州天地间。 分散在各个风景名山的“蓉镜”“拾翠” “餐霞”“薰絃” “吟风”“浣月”“捧日”“钓璜”“破壁”“凌霄” 石刻落款均题名“江右人俞徵,桂林人李雍、李质”。这十幅风景石刻创意新颖,起合有度,是对桂林山水景观的高度概括,是对历代文人品评的精确提练,堪称名山点睛之笔,诚令桂林山水增辉。 如细细品味二十字石刻,更能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自古风流出少年,十幅石刻充满清新之气,满怀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山水寓情,应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其背景源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完败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突然传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辽东和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广东举人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其中广西举人署名人数全国第一,史称“公车上书”。虽然上书被清廷拒绝,但反响甚巨。之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再后来到戊戌,光绪帝启用康有为等人,准备实施变法。 李雍等人的十幅风景石刻纪年均为“光绪戊戌”,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戊戌”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推动下,光绪皇帝下诏 “明定国是”,宣布变法维新。在短短的几十天中,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百多道除旧布新的改革政令,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发生在北京,影响波及远在岭南的桂林,康有为在桂林宣传变法维新的讲学、李务滋在潍县备受列强欺侮的经历,无疑会对李家后辈产生深刻影响。这年,维新派登上权力的舞台,欣欣向荣的变法维新气象鼓舞人心。期盼改革的维新派精神为之振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雍李质兄弟借桂林山水创作出表达心声的二十字摩岩石刻,“捧日”“钓璜”“破壁”“凌霄”,这正是维新派登顶政治舞台的真实写照,也是二十字摩岩石刻深层寓意所在。
戊戌新政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和反对。因袁世凯的告密,光绪戊戌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康梁流亡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 被囚笼游街示众斩首,血洒帝都菜市口,变法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