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队历任战士、连长警卫员、班长、排长、团部修理所火炮技师、所长(连级)。
这是族兄的简历。这个简历,它在我们的家族成员中,已经是最令人羡慕尊敬的了!
这年的清明节,家族中又一次组织成员,到山上去修坟祭祖。在完事会餐的时候,就有族人提出修撰族谱的事。由于我热爱文学,平时是多涉足文字,族内的人就推举我为主笔。尽管觉得自己的文字功底尚浅,可能还不堪此重任,但经不起众人的鼓励,我还是把这事认承了下来。
在搜集族内人信息时,族兄微信传回的文字,就是这般亮眼。在录入他的信息后,我就有一种冲动,我想写一篇关于族兄的文章。
其实,我对族兄还是比较陌生的。族兄他是我伯爷的次子,我和他的年龄差距有十多岁。在我幼年时期,由于国家要在我祖居的瑶山盆地内修建一座水库,当时瑶山里的多个自然村,都要整体搬迁出。而在搬迁时,家父和家伯又选择两个不同的移民点,这两个移民点相距有十多华里山路。
族兄和我伯爷搬迁到新址时,他已十七周岁。也是在搬居新址的第二年,族兄他就弃学选择报名体检去当兵了。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国家军队招录的士兵,文化程度还不是要求太苛刻。当时瑶山各自然村,报名体检外出当兵的青年,还是蛮多的。
族兄入伍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三岁的小娃。当时我对族兄的事,还是摸糊没有记忆的。我对族兄入伍后第一次有印象,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
那时,族兄已外出当兵多年了。有一天,我见父亲在看一封信后,就把信纸塞回信封,随意放在灶房的木制碗柜抽屉中。出于好奇,在父亲不在家时,我便悄悄把那信封拿出,把信纸抽出展开来看。
这是族兄写给我父亲的信,信的内容是介绍他在部队生活的事,其中的重点是,他已谈女朋友了,而且有二个选择对象,他想征求他叔父,也就是我父亲的意见。
我当时还是一个未满十岁的少年,识得的字也有限。我对那封信的内容只是了解一个大概。至于父亲当时有没有给族兄写回信,给他建议什么的,我是不知道的。
那时瑶山里的交通还很不方便,公交车只能到达镇上。从镇上到瑶山腹地村庄,是十华里山外平垌村路,外加十五华里进山羊肠小道。族兄当时回家探亲的次数是很少的。
我已不记得族兄外出当兵后,他初次回家探亲的事了。那时族兄从广东某北边部队驻地,坐班车初时需南下,然后再西行进入桂东北某瑶县瑶镇,行程是几百公里,用时在十多二十小时;从瑶镇到瑶山脚下村庄,虽然是平路但当时没有车载,在镇上下了班车后就只能步行。从山脚下的村庄进瑶山,是陡上的瑶山羊肠小道,这段山路是最耗费体力的。
移民后的我家,是在瑶山山口地段居住,那也是族兄回故里探亲的“第一站”。族兄回到他叔父我们家时,由于坎路的劳累,他就只能在我家过夜,然后第二日才进山路四公里,到得他自己的家中。
也是由于交通不便山路难行,记得,族嫂第一次跟族兄回家探亲后,她就再也不敢和族兄回了。当时山里人的住房条件很简陋,水库搬迁委员会给移民重建的,是低矮的泥巴墙房。居住不习惯,可能也是在城里生活的族嫂不愿回夫家探亲的另因吧!
也是由于少回家,又没有交流工具,我们族内的人和族兄的关系,其实一直都是陌生的。距离、不联系就产生隔膜,族兄在结婚时,他只讲给他的亲兄妹听,而后我们家族诸多的事情,也就没有通知到他。族兄结婚之后已是很少回家,以至于到得现在,他的电话和微信,就只有他的亲弟才有。
把家族中的各户各人的信息录全,在剩下族兄一家信息时,我就叫他亲弟和他联系。族兄发回的信息显示,他的从军履历是如此优秀丰富。
从一个深居大山腹地的山娃,到拥有诸多亮眼辉煌的部队履历,族兄的这一生是成功的,他献身国家国防事业的事迹,已为我们家族人树立起了榜样,成了族谱中非常亮眼的字行,也给我们带来了至高无尚军属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