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普通话的强势存在必然削弱各地方言,但并非“去方言化”。 国家推广普通话,确立规范而通用的语言,既为全民通用,也能以规范统一的语言登上国际舞台对外交流,并无“去民族化”,也无“去方言化”。说白了:并无消除各族语言及地方方言的“主观故意”。 只是正如涛涛茉莉超级版主担忧的那样,当普通话拥有了国家通用语言的合法地位之后,各地家长们只将普通话视为“文明”语,方言则被视为“老土”。绝大部分家长们以普通话取代方言作为家庭日常用语,令如今多数小孩不会讲方言,听不懂土话。 很难想象,听自已出身地的母语如“哑听天雷”,家乡话对他好似加了密且不求解码,既阻碍亲友的感情交流,也令人为方言的衰落及可能消失而忧心忡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流动,各地方言均受到严峻挑战,使用率大幅降低,各地方言的衰落,已成不争的事实。因此,担忧各地方言会消失于时间长河,并非空穴来风。 对于“方言能否消失”这道大题目,我想既不可预知,就没必要求解。只是从个人心理倾向,我倒是觉得方言不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1,从文化的角度看。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积累和传承的海量文化信息,不应该在短时间内退出历史舞台。某种手艺,断崖式无人传承可以理解;一方水土滋养千百年的文化,无法传承并存续,不符合历史规律和社会法则。 各地方言是各地域文化的根,也是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方言所代表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的盲区,在地方文学和地方戏曲中,方言显得更紧密不可分。一个区域的地土风情,常要依靠方言来表现。倘若没有方言的特色,人们也就无从欣赏到民族的艺术瑰宝了。 2,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方言是古语考证的“活化石”,汉语学家要寻找古汉语的踪迹,只有通过收集、整理和研究各地方言来“构拟”古汉语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方言是无价之宝,值得珍惜和保护。 3,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可离开母语的。而第二、第三语言(包括普通话、其他方言及外语)和母语之间是有无法吻合的裂隙的。为论证这方面,我举了如下几个桂林方言字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