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论坛

查看: 16599|回复: 60

讲好桂林话(4)——消失中的市井俚语

[复制链接]

437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发表于 2024-10-14 09: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天,接受论坛视频专访,涛涛茉莉超级版主问我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小孩只说普通话,不会桂林话了,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其实,在做桂林方言系列帖之前,我思考过这个问题,也为此查阅过不少相关资料。于是,我先说出我的观点:
一,推广普通话是一种社会进步;
二,推广普通话并不是去方言化,各地方言不会因此而消失。
只是接下来现场论证并临机梳理论据,显得凌乱,条理性不足。借此帖,我将当时思路系统整理并充实成下文。
(因文字量大,不喜阅读者或不堪冗长者尽可忽略26楼之叙述)

437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09: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统一语言和文字,古今一贯,中外皆同,概莫能外。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异地为官的制度和传统——将官员调离本土,异地任职,约三年一换。此举实为防止地方官员与驻军及当地豪强勾结一气,阻止地方扩张势力,消弭危及朝廷的隐患。因行之有效,各朝各代均秉承此制,并有损益。但此举是把双刃剑,朝廷安宁了,却凸显多处弊端。其中,语言不通尤其影响深广。
据康熙年间《山西通志》记载,外地官员在公堂上无法与山西人交流沟通:“每见听讼者,官诘于上,民不解;民诉于下,官不解。不得不籍传于胥役之口,胥役传官之话于民,仍不解,传民之话于官,仍不解。”意即,官问话,民不懂;民诉状,官不懂;不得不通过掌理案牍之胥役传官之话于民,传民之话于官,双方仍听不懂。
试想,公堂上,官与民各操方言,鸡啼鸭叫,语不互通,彼此视对方话语为不知所云的“外星话”,借助“翻译”仍对牛弹琴般白费口舌,这诉讼、审案还怎么能够进行?官方文告怎么发布?皇帝圣旨怎么宣诏?
为革除此弊,自先秦开始各朝各代就实行了官话。 即,以母语人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汉语为一级方言,并细分为八种次方言为官话,其中以西南官话为母语的受众最多,而桂柳方言则被列为广西官话。
我国56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天南地北也都有各自方言,在这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大家庭里,只有选用一种通用语言作为交流媒介,才能搭建一座沟通心桥,消除语言隔阂,增进人际沟通,促进社会交往。
因此,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口流动和交流的必要条件;推广普通话还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社会公共事务,理应得到全民大力支持。

437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普通话的强势存在必然削弱各地方言,但并非“去方言化”。
国家推广普通话,确立规范而通用的语言,既为全民通用,也能以规范统一的语言登上国际舞台对外交流,并无“去民族化”,也无“去方言化”。说白了:并无消除各族语言及地方方言的“主观故意”。
只是正如涛涛茉莉超级版主担忧的那样,当普通话拥有了国家通用语言的合法地位之后,各地家长们只将普通话视为“文明”语,方言则被视为“老土”。绝大部分家长们以普通话取代方言作为家庭日常用语,令如今多数小孩不会讲方言,听不懂土话。
很难想象,听自已出身地的母语如“哑听天雷”,家乡话对他好似加了密且不求解码,既阻碍亲友的感情交流,也令人为方言的衰落及可能消失而忧心忡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流动,各地方言均受到严峻挑战,使用率大幅降低,各地方言的衰落,已成不争的事实。因此,担忧各地方言会消失于时间长河,并非空穴来风。
对于“方言能否消失”这道大题目,我想既不可预知,就没必要求解。只是从个人心理倾向,我倒是觉得方言不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1,从文化的角度看。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积累和传承的海量文化信息,不应该在短时间内退出历史舞台。某种手艺,断崖式无人传承可以理解;一方水土滋养千百年的文化,无法传承并存续,不符合历史规律和社会法则。
各地方言是各地域文化的根,也是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方言所代表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的盲区,在地方文学和地方戏曲中,方言显得更紧密不可分。一个区域的地土风情,常要依靠方言来表现。倘若没有方言的特色,人们也就无从欣赏到民族的艺术瑰宝了。
2,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方言是古语考证的“活化石”,汉语学家要寻找古汉语的踪迹,只有通过收集、整理和研究各地方言来“构拟”古汉语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方言是无价之宝,值得珍惜和保护。
3,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可离开母语的。而第二、第三语言(包括普通话、其他方言及外语)和母语之间是有无法吻合的裂隙的。为论证这方面,我举了如下几个桂林方言字为例:
60.jpg 30.jpg 40.jpg 100.jpg 110.jpg 218.jpg 70.jpg 80.jpg


437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09: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随机举了几例,都是桂林话的独特说法,具有乡土气息的特殊魅力,也是普通话很难准确表达的。
这些包藏在母语状态下的语言珍珠及思维产物,往往被普通话的大筛子所遗漏。用普通话不能准确表示,或不能充分表示,或表示起来很累赘生硬,而运用方言俗语就能把这些“被遗漏的珍珠”拾回来,活现其中的特殊色彩、特别情境。这也是方言的妙用与优势。
方言能够在本地区产生更丰富、更灵动的语感,人们以母语交流会更自信、更灵活、更贴切。
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大背景下,人们当然需要接受主流媒体的严肃、高雅。而更多的日常时间,人们更愿意寻求交流轻松、和谐。
在休闲娱乐时,家乡语言的熟悉感、亲切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缓解压力,情感交流更轻松,角色认同更亲切,以家乡话相处的人们更亲密,尤其能够在本地人中产生较强烈的共鸣。

437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0: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4,沉淀着历史文化的行为习惯,易固化,难根除
由历史文化濡养的行为习惯,就像天生的一样,很自然就伴随人们的生活,似融入血液般不可分割。为此,我现场举了三个例子为论据。
1)日本历史上陆陆续续都有学者试图做“去汉语化”的文字改革,试图以日文中的片假名和平假名取代汉字,结果都徒劳无功。就因为汉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时间跨度已逾两千年,成为日本民众已然固化了的文化习惯,俨然是日本人正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若真要强行推动此项文字改革,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2),韩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理论上已经可以实现“去汉字化”,并颁布法律,试图强制推行。结果因汉字已经从交流上的文化逐渐转为韩国民众内心深处不可分割的、深入人心的文化,民众使用汉字的习惯根深蒂固,“去汉字化”推行并没成功。
3)按我国现行的度量衡制度,售卖商品应当使用公制计量。理论行得通,法律已生效。但除了超市价签被强制标注公制重量单位,市场、圩场、日常商品买卖,人们还是习惯性地使用市制。
肉铺前说:“给我称斤把肉。”早就讲顺了口。如果讲成:“给我称500克肉...”你不觉得别扭?老板也听不惯吧?
“来二两米粉。”再寻常不过吧?让你改口为“要100克米粉。”哪个改得过来?你不觉得可笑?周围食客也以为听了个冷笑话吧?
以上几例试图说明:自然形成的语言习惯,易成固化,个人想改都难,要扭转全民全社会已经固化的行为习惯,谈何容易?
不说别处,就说北京。我在北京待了将近6年,听惯了北京人拽京腔,想让他们舍弃圆润婉转的京腔京韵去说普通话,依我看,超级难!
综上所述,我认为: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言或许会被通用语所替代。但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而且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即便到了方言在公共社交场合被普通话取代后,也不必担心方言在个人生活空间里消失,在一定程度上,方言还会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存在和使用。

437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0: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方言不至于很快消亡,但随社会发展,时过境迁,某些方言语境已经不存在了,比如油灯照明、烧柴做饭、手工缝补...随着此类生活方式被淘汰,与之相关的词汇、俗语、俚语也会逐渐地退出人们的社会生活,消弭于无形,成为历史。
本帖就列举一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桂林俚语,让我辈中人回眸一段未曾远走的历史;让后辈们及异地迁入者,从语言上窥探桂林这方水土,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人情世故及地土风情隐藏在过往岁月里?

437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0: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钓鱼打鸟,好过讨小】
此俚语是旧时桂林耍仔(现在称玩家)对自己的痴迷与喜好的,给予的自我褒扬,也是逆反于不务正业指责的一种心理抵触。
桂林话“好过什么什么”属倒装句,意即,“比什么什么还好”。
而“讨小”即纳妾,娶小老婆。此风是旧社会的婚姻陋习,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新婚姻法,一夫多妻的婚姻即被废除,不复存在。
钓鱼打鸟以及相类似的“玩”,因属本职工作之外的业余爱好,往往被人当作既不承担社会责任也不创造社会价值的“贪玩”,斥之不务正业玩物丧志而诟病。
其实,是工作之外松弛神经、缓解压力、放松自己的一种方法,把当原罪,不失为一种偏见。因为,人不仅有社会属性也有生物属性,工作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要想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业余时间有自己的爱好是必须的。
科技发展史证明:发明创造 “成于智者,始于懒人。”
原始人为了不用捕猎就能吃到食物,学会了饲养家禽;因为,发明了自行车、汽车、电梯、飞机;因为,发明了电话、手机、电脑、人工智能;因为,外卖、网购、送货上门,快递行业诞生了
何为“懒”?减轻人的工作强度和时间长度,解放人的手、足和脑,难道不是为了让人有更多自由支配的生活时间和空间吗?有了更多业余时间的人们,难道不该有各自的爱好来充实自己获得快乐吗?
更何况,类似于“贪玩”成就了乐高始创人,“贪吃”而成美食家...此等“玩”成专家的例子比比皆是,难道不是“玩”出来的精彩人生?
因此,“玩”不是此俚语消失的主因。只是涉及到的“打鸟”已基本禁止,“讨小”已成为历史,场景不再,语境也就没有了根基。

437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0: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抓到的贼禁(jīn)得起打】
旧时,法治不够健全,人们的司法意识淡薄,小偷盗贼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尤其在抓捕现场,人人痛恨,群情激愤,众人起哄助推着暴力惩罚的力度。因而,并非被抓的贼挨得起打,而是该应(老桂林话,活该遭的报应)有此一劫,难免挨打,必须扛揍。
不过,此俚语是借喻句——用一种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使其具象化,让人产生联想,更容易接受。并不是专一指向贼挨打之事,而是其他事项的一种借用。
1,爷爷奶奶带孙子,外公外婆带外孙,本是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但如果成为责任,当作依赖,把老人当成无须雇佣不付薪酬的现成保姆,时间长了,部分老人难免怨言:“唉,小两口都要上班,我们只好帮一下啰,好歹我们是‘抓到的贼禁得起打’。”
2,被人临时“抓伕”(帮忙或代办某事),打趣说:“你蛮甩脱(轻松、不费事),就把我当作是‘抓到的贼禁得起打’。”
现在,法治社会要依法从事。抓住小偷盗贼时,喊打看热闹没事,如果真要动手去打,就有可能成为违法行为。
小偷抓得打不得,并不是说小偷盗贼成了保护动物,而是应该让他们接受法律惩处,而不该对他们老拳相加处以私刑。
既然“抓到的贼不准打”,也令此俚语正逐渐被桂林人所遗忘。

437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0: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熬硝一炮放】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熬硝这个已经消失的行当想必相当陌生。其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出自于熬硝。
一般在老房子的墙根上和盐碱地上,会缓慢生成一种白色的晶体——硝土。达到一定浓度的硝土经过加工能熬出硝和盐,而熬硝剩下的水叫做卤水,北方人用来制作豆腐或当肥料。《白毛女》剧中杨白劳被逼自杀,喝的就是这种卤水。
若熬出低纯度的硝,则为芒硝,也是一味中药。芒硝洒在西瓜皮上,生成的西瓜霜是喉口良药。
熬好的硝与硫磺、木炭碾成粉,按一定配比可制成黑火药。只是制作黑火药的工艺很复杂,即使掌握配比也不一定能做出来,也不能随意冒险尝试以防引发危险,祸起萧墙。更何况现在硝酸钾和硫磺都是管制类的易制爆化学危险品,不能随意购买,更不能随意制作黑火药民间爆炸品,否则会触犯刑律面临牢狱之灾。
而在早年间,熬硝是农家获取收入的一项技艺,圩场上都有售卖,分直硝和横硝两种。顾名思义,直硝是往前直射的,用于填充鸟铳;横硝是横向爆破的,用于制造鞭炮。北宋末年岳飞抗金研制出的地雷雏形,用的就是横硝。
古代有个俗语:“熬硝千日,不抵将军一炮”,很能反映制备土硝的艰辛。
而桂林这句俚语,将“十年熬硝”的艰辛,赋予“一炮放”这瞬间的飞灰湮灭,以此形容灾情重大、财产损失巨大、一次性消费过于高昂...等断崖式的财富亏空。
1,“一把火毁掉了全部家当,‘十年熬硝一炮放’了。”
2,“经营了那么多年,这一下亏完了,简直是‘十年熬硝一炮放’。”
3,“买这辆车,花光了我多年积蓄,这不就是‘十年熬硝一炮放’。”

437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0: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日里捞捞松,夜里点灯熬油哄老公】
此俚语说的是无业家庭主妇白天懈怠家务活,专等夜间点着油灯来缝缝补补操持家务,以在丈夫面前掩饰自己的懒惰并显示自己的“勤快”。
其中,桂林话的“日里”指白天;“夜里”指晚上;这里用的“捞捞松”是松懈、做事不够积极之意;“哄”既有言语哄骗,也有以假象蒙蔽他人之类的行为哄骗。
此俚语嘲讽的是为人虚伪,好做表面功夫的人和事。
早年间桂林的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市区除主要街道有路灯,小街小巷连路灯都没有,普通居民家庭基本上没有供电供水,全靠煤油(过去靠国外进口叫“洋油”)灯照明,到河里挑水或井里汲水而饮。那时的家庭主妇仅承担全家老小的衣裳缝补工作量就很大,会过日子的人一般都将女红、缝补之类家务活安排在毋须点灯的白天来做。
所以,为做表面功夫,不惜“点灯熬油”的人和事,岂不遭人嘲讽?
现在,满屋家电大大减轻了全职妈妈们的家务劳动,防护用品可让她们“十指不沾阳春水”,手工缝补也远离了人们生活,“点灯熬油”更是成为了历史,这句俚语也就渐渐淡出人们视野,偶尔才会有人想起。
例,“领导不在你消极怠工,领导面前你就假积极,你这不是‘日里捞捞松,夜里点灯熬油哄老公’嘛?”
虽说此俚语已退隐于历史的天空,但其中的“日里”、“夜里”老桂林偶尔还会用;“捞捞松”则改换成——把难事讲得简单、容易之意,也还在用。如:(这么难的事给)你讲得“捞捞松”;或者认为对方在讲屁话,反唇相讥:“你打屁‘捞捞松’。”

437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0: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头生,中间烂,底下净是锅巴饭】
这则俚语中的“高头”(上面)、“底下”(下面)早已被普通话同化,很少有人讲了。“净是”则表示“都是”、“全是”。
此俚语说的是烧柴火用鼎锅煮饭的年代,不会做饭的人把一锅饭煮成上面是生饭,中间是烂头饭,锅底是焦糊锅巴,给予这锅饭的差评。
那时候,烧柴用鼎锅煮饭是门学问。量多少米?放多少水?不成定规,全凭口传心授,自己体会。怎么掌握火候才不冲盖潽锅?啥时加减火?怎么翻动搅拌才能收水并让米粒受热均匀?什么时候焮饭?焖煮到什么时候才恰到好处?...都需要从实践中慢慢体会,逐步掌握。
即便是有经验的家庭“煮”妇,如果忙起来没顾及灶上的火,或省略了某个步骤想吃“急火饭”,都有可能煮出俚语说的“三种饭”。
现代社会的年轻人,赶上了好光景。电灯、电话...这些过去岁月里普通百姓难以企及只存奢望的物质文明,他们生来就拥有,不足为奇;电视、电脑、手机、高铁、高速公路、GPS定位与导航、数字化生活的便利...这些几十年前根本不存在也想象不到的高科技应用,在他们眼中是现成的,生来就介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经受贫困年代、艰苦岁月煎熬的他们,不知道物质匮乏、低质量生活是啥样?因此,在他们的思维参照系里,没有汲水而饮、柴禾弄炊的市井生活;有的人不知道大米、白面怎么来的,只知道吃的、喝的从来就在超市里摆着,需要就去买回来,或者鼠标一点,快递就送上门;他们没见过煤油灯;没尝过常年挨饿的滋味;想象不到世间还有将柴米油盐酱醋茶、鱼肉蛋奶、日用百货以票证发放形式,作限量供应的年代...
在我们这代人看来天翻地覆的社会变化及进步,却被年轻人看着是这个世界固有的常态。
所以,我辈中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放在我们那个年代无法生存。”
不说没有追星追剧、手机电脑、空调暖气...单论煮饭。离开了现代炊具,下米没有量杯,放水没有刻度,煮制没有程序控制键,烧柴火用铁锅,烟熏火燎地“难为”现代年轻人,他们恐怕会心理崩溃。
好在,那个时代俱往矣!此俚语消失也罢。

1390

主题

9125

回帖

10万

积分

2022年度流量担当2021年度流量担当

发表于 2024-10-14 10:49:44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漓老师,牛

71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0-14 11: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广普通话是一种社会进步;同意
二,推广普通话并不是去方言化,同意
不同意,各地方言不会因此而消失。这个可以看统计每年消失的方言太多了

71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0-14 11: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1)日本历史上陆陆续续都有学者试图做“去汉语化”的文字改革,试图以日文中的片假名和平假名取代汉字,结果都徒劳无功。就因为汉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时间跨度已逾两千年,成为日本民众已然固化了的文化习惯,俨然是日本人正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若真要强行推动此项文字改革,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汉字词汇在现代的日本的使用每年都在减少,这个是日本社会自己的原因,新的词语基本都是假名在拼写。

71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0-14 11: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2),韩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理论上已经可以实现“去汉字化”,并颁布法律,试图强制推行。结果因汉字已经从交流上的文化逐渐转为韩国民众内心深处不可分割的、深入人心的文化,民众使用汉字的习惯根深蒂固,“去汉字化”推行并没成功。
现代韩国人一般只可以看懂书写自己的名字,非传统重要场合不会使用汉字,因为使用了也看不懂,不知道不成功的定义在哪里?

71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0-14 11: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南古代也使用汉字二千年,但是到1930年代统计文盲90%,使用拉丁拼写越南语20年就完成扫盲。

0

主题

32

回帖

247

积分

发表于 2024-10-14 11: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些俚语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

2

主题

162

回帖

7552

积分

发表于 2024-10-14 14:08:58 手机图标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涨知识了,几乎都是听得懂,写不出。

15

主题

3万

回帖

6万

积分

发表于 2024-10-14 14: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437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2022年度旅游达人2013年度旅游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14: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也够牛的!我也常看你的帖子,知道坛友们叫你“学友哥”。每逢有了新发现,你会第一时间提交论坛,引起热议,及时、接地气、针对性强是你的优点。相形之下,我比较懈怠,得向你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小黑屋|网站客服|法律声明|论坛APP| 桂林生活网

桂林生活网(Guilinlife.com)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 桂B2-2004000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桂林人论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