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无以报国,惟有五尺长躯耳,桂林存我存,桂林亡我亡,吾意已决,不成功便成仁。”
七月半即将来临,魂魄也随着反法西斯卐的高歌,也在阴阳间奏响,桂林抗战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可是有谁想到在桂林的东郊,却是有许多魂魄留在岩洞中。
而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在华夏战场,日本鬼子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军就陆续开始对中国进行入侵,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正式开始进行全面反击开始实施“一号作战计划”,试图建立从华北到越南的“大东亚陆上交通线”,以支撑其继续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
而接下来,疯狂的日军,在打通平汉线,攻陷长沙、衡阳之后,又立即南下发动“桂柳战役”。
1944年10月,日军又集结了近7个师团10多万兵力,百多辆坦克,几十架飞机,大举兵临广西,从四面八方,准备圈住桂林,一举拿下桂林城,打通西南交通线。
地处桂林东郊的七星岩是桂林最早闻名的岩洞,位于普陀山山腰,隋唐时称栖霞洞。一直以来,桂林七星岩以旅游胜地的姿态供游人观赏,而鲜少有人知道,这个岩洞与桂林保卫战有关。
1944年10月29日,枪声响起,战斗首先在漓江东岸打响,日军开始从桂林外围的屏风山、猫儿山各线进行火力试探。负责镇守这一片的是国军第31军131师391团的官兵。
391团的团长,临阵换将,而在兵法里“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直到打完仗,竟连自己下属的营长、连长的名字都记不全,更别说管理全团一千多号人了。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里,日军陆续增援兵力,凭借坦克、重炮和飞机的火力优势,日军以数倍之众持续对桂林守军阵地发起进攻。
1944年10月28日,十余万日军对桂林发起进攻。391团负责镇守漓江东岸的辰山、猫儿山、屏风山、穿山、月牙山阵地相继失守,由于多处道路中断,市区部队无法增援江东阵地。
加上桂林城,四周都已开始被日军围城。
391团残部和其他一些被打散的作战单位,以及部分随同家属,加起来有一千余人,其中伤员有300多人,他们一同被迫撤离至普陀山七星岩内,于洞口构筑工事,继续抵抗。
1944年11月7日黄昏,桂林保卫战最激烈的时候,桂林守军们一直在坚持,而日军已在此时也是失去了耐心。
开始向撤守七星岩洞中的国民党陆军第31军131师391团指挥部及部分守军、伤病员、卫生队官兵施放毒气。
11月9日没有人性的日军,更加疯狂“加码”,他们不顾国际公约,向洞内投入毒气弹,毒气重于空气,呈气团状扩散,从高处流入岩洞。岩内守军官兵由于缺乏防毒准备,瞬间出现严重的呕吐、喷嚏、糜烂等中毒症状。
因桂林岩洞相通,洞口比较通风,在最后阶段,有一小部分人突围成功。
到11月10日,桂林沦陷。十余天的激战,繁华的桂林城变成一片废墟,房屋焚毁达99%。
桂林七星岩在抗战时期是桂林保卫战的重要战场之一,第31军第131师391团800余名官兵在此坚守,大部分壮烈牺牲,仅幸存一小部分。
桂林保卫战是豫湘桂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守城将士在外无援兵、内无补充的情况下,面对数倍强敌,孤军奋战,前仆后继,英勇抗敌, 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精神。
在桂林光复之后,清点七星岩中的遗骸,总计抬出遗骸823具,政府马上组织清洁队,经过两个多月搜岩捡骨,合葬于普陀山博望坪,因当时没能找到烈士的花名册,只好称之为:八百壮士墓。
阴魂落于岩洞,近千人之魂,为了桂林,为了抗日,把魂留在了岩洞内。
而今已经成为了七星公园,而园内有个神奇的现象,就是这里居然有上千只猕猴。
每天都在七星公园周边的山岭上,有时候也经常下山来和游人戏耍,有时候也在公园的湖边跳水,和游人们非常友好。
桂林这么大,唯独七星公园有这么多猕猴,这也让我觉得得奇怪。
直到有次我游玩到八百壮士墓。看到墓一侧有两个猕猴看着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些猕猴是守墓猴,它们从不去那个岩洞,而是轮着在八百壮士墓值守。
也不知道它们是不是战士们的投胎换骨,守护这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