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是,他擅闯厅堂,有令不遵;当场“拆台”,令主宾赧颜。主人恼其违令、失礼,他也因此遭解雇,丢了差事。 于是,人们看到了一位故事里的悲剧英雄,为坚持真理说实话,以一种悲悯式的呐喊,走上了被人嘲笑的舞台。 其实理智看来,该被世人嘲弄的应当是主客两位当事者。他们认知不足而不自知,明知佣仆的点拨,真侃实凿,振聋发聩,正是清夜闻钟唤醒尘梦的中窍之理,却被当成敢渎尊听的刍荛之言,必欲惩治。 正因如此,“最大不过芭蕉叶” 这句话,此后就被坊间流传成一句有胆有识的俗语,成了敢于装懵(猛)、豁得出去(桂林话:颇倒来)的经典代名词。也常被用以形容某人“有胆量、敢直言、不计后果”的性格和做派。 若遇到能用常识打他人脸;能以豪爽直断是非;能立即打破空谈;能在人际争执或僵持中表达自己的果敢、担当和决绝态度;能处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表现舞台...等场合,人们往往会带着几分豪气与不羁地喊出 “有什么了不起,最大不过芭蕉叶!”用一股豁出去的劲儿,表示自己具备的大无畏精神。有的还加重语气,刻意突出“莽撞”,戏剧化地增强语言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