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有偏了”,但不懂是什么意思?直到有一次父亲单位同事来家找父亲谈事,我才从他们的客套话中晓得了这句话的大概含义。 那天父亲同事来,正赶上我家吃晚饭,父亲便叫他一起吃,同事说:“有偏了。”于是父亲便放下碗和他到房间谈事情去了。谈完事情父亲送他到门口又说:“喊你吃饭你讲什么客气,多一个人不过是多添一付碗筷嘛!”同事说:“我是真的吃过饭了的。”——哦,吃过饭上别人家正赶上人家的饭点,主人叫吃饭便说“有偏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 及至长大后走向社会跑的地方多了,我也时常听到不同地方不同语言的人们,也说“有偏了”这句客套话。像江淮官话的江苏南京、阜宁话,安徽安庆、池州、六安话,以及西南官话的湖北武汉、襄樊、沔阳、红安话中都较为常见。比如武汉人就有这样的对话,主人问:“你七(吃)了冇?”来客答:“有偏。”可见,“有偏了”不只是桂林独有的方言,也是我国其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共享的中华传统文化礼貌用语。 其实,从字义上来讲,偏即不正、不居中,不占主要地位。它与正相对而言。你乃正中,我则斜偏。你们吃饭是正事是大事,民以食为天嘛!我吃饱了来串门,见主家吃饭便不打扰“有偏了” ,一旁凉快去。因此,“有偏了”在这种语境下的使用,才是比较合情合理的,也是正解。 至于说,在桂林把“有偏了”当作吃完了、吃饱了的饭后告辞客套话,我尚未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也许是我交际不广、孤陋寡闻罢!但是,使用“多谢了”、“谢谢你的好酒好菜”以及“各位慢用,我还有事先走一步了”之类的告辞用语,我倒是经常听到,自己也说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