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裹面
为什么我的眼裹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
抗战的历史,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篇带血,带泪的故事,当九月三日,中国大地,再次响起整齐的步伐,再次响起冲锋的号角,繁华大道的转角,是一个硬实力的中国崛起了。
而回看桂林的历史篇章,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漓江,曾经是血染成红一篇的江河,桂林象鼻山,铁峰山,伏波山,鹦鹉山,老人山等名山却是战火纷飞,英勇抵抗的聚集地。
而桂林这片土地,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上个世纪的战火燃烧,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之而付出了生命,为了桂林的黎明,而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出了自己的热血年华。
只为了这片土地,只为了这里的河山,只为了这里的百姓。




而历史上的桂林,抗战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人的名字,有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




为了抗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如周恩来总理,曾经在桂林的路莫村,多次组织讲课,传达先进的思想,使得桂林的抗战,不仅从武装斗争,升级成文化与思想的转变,让先进的,适合民心所向的思想,在人民群众中种下萌芽的种子。



而今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的落成,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许多似曾相识,而不知其名,而为桂林,为中国抗战努力奋斗的人。



“男儿卫国,沙场死,马车裹尸,骨也香”

回故过往的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面对侵华日军的器张气焰和种种暴行,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民族意识和巨大生命力 武汉广州沦陷后,大批知名文化人士文化机构和文化团体辗转撒至后方重镇桂林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钢铁意志,身先士卒,引导和推动,在桂林的文化人士掀起一个又一个抗战文化运动浪潮,从1938年10月到1944年9月的六年间,先后在桂林开展抗战文化运动的知名文化人士达1000多人,其中名扬海内外的文学家,戏剧家、诗人 画家 音乐家、舞蹈家、 科学家、学者等达200多人,面对硝烟烽火和隆隆炮声,他们或辛勤耕耘不懈创作,或传道投业培育后学,或舍生取义投身战斗。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责,以一腔热血和万丈豪情铸就桂林“抗战文化城,之不朽丰碑,这段可歌可泣的文化抗战史,展示了民族的力量和意志,铸造了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历史的痕迹,总有许多说不出来的故事,而桂林的抗战历史,却因为抗战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默默无闻英雄,用坚强的毅力,默默付出,直到阵亡,也永不言败,而让人为之震撼。






而伴随着青春的活力,伴随着保卫这片我们土地与江河,桂林相续出现了,大批的文艺青年,如巴金,茅盾,郭沫若,写作青年,采用文字,用歌曲,用戏剧,用画画等形式,去记录,去宣传,通过成立报社,电台等多种形式,广为流传,而千古传颂。
也使得一个拥有源远流长文明的国家,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始终以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和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激发着中国人民的志气、勇气、骨气和底气。
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和“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气概,追求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追求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以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以善于创造敢于斗争的智慧和锐气,在桂林吹响了文化抗战、文化进军的号角。
现如今桂林抗战名人博物馆的落成,我们可以直接前往参观,了解更多的桂林历史,了解更多桂林抗战时期在桂林生活过的名人故事,了解桂林抗战文化城和抗战文化名人的风采和精神,永不磨灭,千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