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1 日三顾《救亡日报》社
《救亡日报》位于太平路 4 号,在小吃美食琳琅满目的太平街,《救亡日报》社显得不那么亮眼,以至于在当天正式拜访它之前,我路过时并没有注意到它,所以当天早上当高德地图带着我右转跟它撞个正着时,本人心里直呼“这真是转角遇到爱”。

图 1 14:18 晴天的《救亡日报》社正门
图 1 拍摄时已经是我第三次与它见面了,照片成品出来时只能和苏姐感叹一句:相机果真是用来捕捉光线的。烈日当空虽然人大汗淋漓,但是正因为光线充足,蓝天、白云、砖瓦、绿树这么多元素混搭反而不杂乱无章,尤其是阳光不仅赋予绿叶莹莹光亮,而且树影将古朴的范围感拉满,像是神光顾了这曾经日产 8000 份“精神食粮”的报社。

图 2 14:21 晴天的《救亡日报》社一楼
如图 2 所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救亡日报》社 1937 年在上海创刊,以“促进全民族救亡”为创办宗旨,郭沫若曾经经由周恩来领导,带着报社从上海迁移至广州,二迁二复最终使《救亡日报》1939 年 1 月 1 日在桂林浴火重生,也就是今天的太平路 4 号。

图 3 14:23 晴天的接待处
《救亡日报》社入门一楼走廊左边第一间房间是接待处,如图 3 所示,房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中央的老式木质沙发,70 年代感十足,除了占满房间的竹竿书架,墙上还挂着《救亡日报》社女记者高汾、高灏的照片,笑容灿烂、精神饱满o(^▽^)o。

图 4 14:23 晴天的编辑室(1 楼)
一楼左边第一间房间的编辑室应该是那时的主编辑室,由图 4 可以看出办公桌不止一张,相比于二楼编辑室算比较多了,这里不仅摆放《救亡日报》报纸成品,墙上还挂着书信袋,塞得满满当当的信封让我想到了“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爱一个人”的岁月,郭沫若等人在战乱年代也是用笔撰写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慢火熬细粥地爱着、救着中国。

图 5 14:24 晴天的印刷室
文章一篇一篇地写,报纸一张一张地印,黑与白地对话,墨与纸地碰撞,传递的不仅是知识分子通过思想创作鼓舞后方坚守的工作精神,更是中国人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抗战必胜信念。

图 6 14:24 晴天的仓库
文献是记录时代的工具,我们不仅通过墙上的照片缅怀先烈,还能通过其著书立说了解其在国破家亡时期如何对抗困境的心情,我们感叹先贤留下的众多思想成品,这会为后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ps:晴天大太阳下午两三点适合拍出生命力旺盛的照片,以上图片都是手机拍摄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