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的八月,恰巧再次路过桂林市穿山小街的“红房子”,看着座红房子,时间的记忆,又仿佛回到几年前的巧遇,因为以前只是简单的游览,这座“红房子”写下了在《桂林生活网》论坛里人文版的第一篇帖子,也正是这一次巧遇,让我现在每天与桂林生活网论坛,形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依恋。

虽然我的文笔过于粗造,过于凌乱,甚至错别字特别的多,文字的表达基本上都是口语话比较多,但是每天发发帖,记录一下每天的所见所闻,所见所感,感受在桂林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感受桂林生活网坛友们的生活记录,历史文化,也让生活变得充实
从对桂林的小白,慢慢的变成了,对于桂林什么都感兴趣的人,直白一点就是桂林的夜屎佬,从仅是从贴文看桂林,到跟随自由飞侠,跟随人人安老师,跟随清明谷雨,跟随ppyy,老兵,秋晖老师,学友哥等桂林老坛友的帖文,走桂林,了解桂林风土人情,美食,地方故事,让闲暇之下,生活有了另一种探寻。

而今天说的“红房子”,坐落于穿山桥过桥之后,往穿山公园方向50米,属于江东村,十五年前这里是酒吧一条街,每到晚上都是欢声笑语,而红房子在这里形成了现明的反差,默默无闻的存在。
而这座红房子实际的名称是当年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的旧址(以下简称“城工委”)。在当时,全国许多城市都有这个机关,普遍称“城市工作委员会”。

而说到城工委,如今许多年轻人可能会感到有一点陌生,但如果将桂林七星公园内有一个桂林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红色地标,那就是陈光烈士墓,那你会感觉这么熟悉。
而说到城工委,自然从中国的变革,革命根据地的变迁,文化宣传的大后勤,从大城市转向西南,从西南定格于桂林,从近几年桂林艺术节的宣传,变革从简单的武装,转化成文化思想行动的变迁。

而城工委,陈光当年便是桂林地下党的领头人之一。在桂林城工委建立初期,他任书记一职,负责开辟桂林地下各项工作。 以前我们都学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这座红房子,也就是桂林的一个临时城工委,起初仅有党员10名,开展工作。 加上当时桂林处于国民党桂系统治中心,所以桂林地下党的斗争和生存条件可以说是非常恶劣的。
临时的城工委同志们,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发展党组织,团结更多群众,扩大组织队伍人数。因为是地下工作,加上抗战胜利后,广西大学迁回桂林,刚刚历经战火洗礼的广大师生无不渴望重回安定的校园生活,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企图强化独裁统治,发动内战,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这与全国人民渴望实现祖国独立、和平、民主的愿望背道而驰。
都说学生是思想进步的前沿,受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桂林的学生经历一场,由广西大学将军桥本部学生全员罢课。良丰校区罢课。汇合了广西艺专、逸仙中学、护士学校等1200多学生冲破国民党军警的封锁,唱着《你是灯塔》《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高呼“坚决反对内战”“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进行了一次大游行活动。
也因此这次大游行之后,国民党桂系当局为巩固其反动统治,开始大肆逮捕中共党员、进步人士和学生。
中共桂林市临工委便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下应运而生,陈光任书记。工委机关也搬到市郊穿山的江东村,租住在一间木板房里,这个小木板房,便成了散布革命火种的地方
因为临工委的,都是在做地下工作,都需要一个明面上的身份作掩护。陈光当时是以“生意人”的身份作掩护,做为一个有钱的“老板”来亮相。
这就是桂林暗战地,起初状态。每一个工作同志都有不同的代号,以及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暗语,进行对接。
就例如,有一次,一位同志拿着一把葵扇,穿着一件旧线衣,就径直跑到陈光的住处,陈光一看到他的打扮,便提醒他提高革命警惕性:“我是一个有钱的‘陈老板’,你这身打扮却像一个普通贫民。堂堂的‘陈老板’与贫民接近,岂不是容易暴露身份?以后一定要注意,来我这里要穿着身份相称的衣服。”



为了让陈光明面上的身份,看上去更加真实,党组织还安排同为广东客家人的高天梅协助他工作,陈光称她为“姨妈”。高天梅每天在门口摆摊卖米,陈光则以“做生意”为由,到各联络点去和同志们接头。
而红房子以前,并不是像现在这样,红得这么漂亮,其实就是一个简陋的家常木屋,再加上以前穿山这一片还是个荒凉之地,距离桂林城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因此,为了开展工作。处处都要想,处处都要自己想办法,没有经费,没有钱开展工作。当时的同志们,就大家组织起来,真的做起了生意。
有时做豆腐来卖,有时煮盐卖、后来又改养兔子。养兔子卖,更是为了掩饰工作环境,同志们在房屋客厅养兔子,并对外放出口风,说是为了防止兔子往外跑,前后门都要紧闭,有人来敲门才开,这样他们还可以大胆地关起门来在里面兼顾油印宣传品。
1948年,党为了迅速提高各方面斗争骨干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决定在桂林临工委办一个干部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也是在东江村这栋小木屋里秘密进行。他们在客厅里养了许多小兔子,避免外人突然闯入,参加学习的一二十个同志,整天都关起门在房里学习,在房里同睡觉,在房里同吃。偶有房主和邻居过来串门,就由陈光或高天梅去厅里聊天应付,其他人则在卧室里隐蔽。
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每天要吃很多粮食和蔬菜,为了不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在日常中,还会考虑许多问题,如负责买米的同志每次只运十斤八斤回来,以积少成多的办法存起来,而不是一次买很多;为了解决吃菜问题,陈光交代高天梅由原本的卖盐改为贩卖小菜,她每天早晨从农民手中买进大批菜,然后零卖出去,有意识地不卖完,使得同志们每天都吃上新鲜蔬菜;房间光线太暗,同志们没有接触阳光的机会,陈光担心大家身体垮掉,规定每人每天要喝一杯盐水,黎明前逐个到小厅活动做早操。
因为各方面考虑得比较周到,这都是暗战所要具备的基本,也因同志们的努力,一直没有暴露,就连周边朝夕相处的村民邻居也未曾察觉。


而这座红房子,地下党同志黄绍亮描述“堂屋的边上有一道门,门后右边小房里养着20多只兔子,左边小房里放着便桶、用具。通过门后的过道往前走,就是后门,隔着一条乡间小道,对面就是房东王秀山及其他村民的一排住屋。前后有路,独门独院,左右没有房屋相连。确实是做地下工作的一个理想处所。”
随着全国形势和广西形势,全国解放和广西解放时间为期不远,为了配合解放军和接管城市的任务,桂林市地下党在原临工委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中共桂林城工委,代号“黑龙江”,陈光继续任书记。
11月11日,距离桂林解放只有11天的时间,敌人于溃逃前在北门外杀害了陈光同志,其年仅31岁。
11月22日下午2时,在桂北游击队的配合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三师进入桂林城,被国民党桂系统治20多年的桂林宣告解放。
暗战下的红房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桂林城工委旧址已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市第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承载着红色记忆,现如今虽然与周边民房不相同,但是过往的故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