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2年小学时,离家5分钟的路,除第一次到学校报到时,老妈带着我去,其他都是我自己一个人上学,包括后面每学期的注册,交费,领课本。六年级整班转到离家二十多分钟路的新建校,第一次由班主任带我们去,以后都是自己走。后面还发现可穿弄堂近不少的路,就一直走到毕业。三年级开始,放学后,班主任会根据哪个学生家里稍宽畅,指定家住附近的5,6个学生到此家集中做作业,我家就是一个点。班主任每周不定日子来检查,即保证作业完成,又不乱跑保安全。作业中有不懂的也会再次讲解及时解惑。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当到我们毕业。
62~65年初中时,多了几门课,上生物课,我们解剖了青蛙和兔子。化学课有实验室,中和反应等等都能做。物理课有各种教具示范。有校篮球队,校武术队,校气像组,我都参加了。篮球队还在体育老师带领下,拉来三合土,重新平场地,大水缸泡了黄泥土搅成浆,多次浇在面上,干了既平整又结实。气象组有一台收音机,每晚八点,中央气象台有记录速度的趋势报告。我们放学后至八点间就做作业。时间一到,记录。然后根据观察本地当天天气实际记录,讨论通过明天预报,并写到校门外的预报专栏。初二,学校安排我班组织20人每月抽半天去区少年宫负责开放活动室的管理。班里还组织排练独幕话剧去少年宫及其他学校演出。每年夏收双抢季学校都要组织下生产队两天帮忙(割油菜,插秧)。
65~69年读中专。学校是勤工俭学的(半工半读)。刘少奇58年来校视察肯定,要求坚持“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学校有附属工厂,生产砂轮机,电机,龙门刨控制屏(包含仪表)。我们是一周上基础理论课,一周在工厂干活。铸造车间是所有专业学生都要轮流参加的。当然,从没干过的我们,各工序都有师傅指导带着。从配砂,做砂型模,熔炼铸铁水,浇铸,脱模,清砂,铸件成品。机器及电机专业的也由师傅带着指导,从磨刀开始学,上车,铣,刨,磨,钻,冲。加工电机外壳,风扇,罩轴,端盖,线盒盖,砂轮机底座,砂轮机外壳,轴,端盖等,绕线匝,垒矽钢片等做定子转子,试验平衡,整机装配。仪表专业就加工仪表(小线圈绕制,做仪表盘面,装配,内部接线),电工专业的就装配控制屏,布线,兼工厂的电气维修。各产品都要油漆,出厂试验,包装。按机械部下达的配套计划生产及发货。所得利润用于教学,发展及学生生活补贴。自然,我们不用交学杂费,起初每月有9元生活费(饭菜票,1~2元日用品),以后增加到11、13、15、19元。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下午,校车送到市里,学生回家,周日傍晚校车接回。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大礼堂一月一次电影,学生俱乐部每周教一个新歌。期间,我班多人(含本人)去旧货市场淘来各种电气元件,线路板,自已用三合板雕条,胶合,油漆机壳,学习组装了半导体收音机。可惜,只过了两年这样的学校生活,就被文革中断了。动乱期间,我们也去农场抢收稻子,去码头抢卸进口化肥(一船化肥卸了三天三夜。我们三班倒,但在舱口登记的那个日本佬跟了三天三夜,眼睛布满红絲,不得不佩服他的责任心),去电机厂车间帮工。复课后不久,就临毕业。因上届毕业生延迟了正在分配,无奈,学校安排我们这一届下农村半年待分配。在生产队稻草铺地放席当床,分散吃在农民家。什么活都干,割稻,打谷,挑担送公粮(一担120斤,近3里路。那时还喜欢挑担。送到镇上粮站后,还可以玩一阵再回)摘棉花。冬天划了小船掏河泥送田里当肥料。亦工亦农,也是极大锻炼。需说没完成全部学业,但也打下了理论与实践甚至社会结合的扎实基础。毕业进工厂后,适应快,学习强,动手解决问题及时,很快,极大部分都成为工厂中坚力量。
这是50~60年代一个大城市学生的经历。后面70,80,90乃至现在的学生又是怎么样的经历?